- 张艳;
【目的】针对南方某水厂因水库藻类过度增殖致使原水pH升高、出厂水铝浓度偏高,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引入二氧化碳调节p H工艺,评估其运行效果,为水厂优化运行提供依据。【方法】自2023年9月21日该工艺投运后,持续监测系统运行数据,将2023年10月—2024年1月的数据与2021年同期及投加前数据对比,分析二氧化碳投加对混凝剂使用量、出水水质、污泥外运量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使用偏酸性硫酸铝作混凝剂时,其单位使用量显著降低,2023年10月较上月下降37.93%,较2021年同期下降30.08%;使用聚硫氯化铝时,单位使用量与2021年同期基本一致。投加二氧化碳后,出厂水p H均值从2021年同期的7.79降至7.69,铝质量浓度均值从0.07 mg/L降至0.05 mg/L,下降28.6%,浑浊度稳定在0.03~0.09 NTU。污泥外运量减少,投加偏酸性硫酸铝期间,2023年10月较上月下降19.73%,较2021年同期下降7.08%;投加聚硫氯化铝期间,2023年11月15日—2024年1月31日较2021年同期下降8.56%。综合成本较2021年同期下降0.003 8元/m~3。【结论】二氧化碳调节p H工艺有效优化了混凝剂使用,提升了水质,减少了污泥外运量,降低了运行成本。未来可通过优化投加量控制策略、加强设备维护管理和探索技术协同应用,进一步挖掘该工艺潜力,为水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持。
2025年S1期 v.44;No.290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雪;金磊;王铮;
【目的】以新兴微污染物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为研究对象,并以纳滤为处理技术,考察纳滤技术对饮用水中PFASs的控制效果。【方法】考虑到纳滤工艺进水水质要求和其在水厂的应用前景,以水厂常规工艺段(砂滤池)出水为纳滤系统进水,在跟踪检测其PFASs赋存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调控纳滤系统运行压力、运行时间以及进水典型PFASs浓度,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纳滤对PFASs的截留效果。【结果】水厂常规工艺段(砂滤池)出水PFASs检出总量在188.36~286.96 ng/L,并以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为主,不同运行压力(0.3~0.6 MPa)和不同运行时间(1~8 h)下纳滤对PFASs截留效果较为稳定,总量截留率均可达80%以上,其中以2种典型PFASs(PFOA和PFOS)来看,不同运行压力(0.3~0.6 MPa)和不同运行时间(1~8 h)纳滤产水PFOA和PFOS检出质量浓度均在10 ng/L以下,单项截留率最高可达96.84%。此外,纳滤对PFOA和PFOS截留率与其进水质量浓度密切相关,PFOA和PFOS截留量基本随进水质量浓度的增加而提升,而截留率则随进水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略有降低,整体上纳滤产水PFOA和PFOS浓度仍可达较低水平。【结论】不同工艺参数下纳滤技术对PFASs的截留效果均较好,水质保障效果稳定,为纳滤技术应用于饮用水中PFASs的控制和去除提供了数据参考。
2025年S1期 v.44;No.290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晓方;
【目的】针对上海HN水厂砂滤池反冲洗废水的高浑浊度、高有机物含量及微生物风险问题,开展回用处理工艺试验,以确定最优组合工艺,保障回用水水质安全,并为水厂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4种组合工艺对砂滤池反冲洗废水进行处理:重力预浓缩、预浓缩+高速纤维过滤器、预浓缩+高速纤维过滤器+紫外(UV)消毒和预浓缩+平板陶瓷膜。考察各工艺对浑浊度、铝、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UV_(254)、菌落总数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去除效果。【结果】水质理化指标去除效果:预浓缩+平板陶瓷膜处理工艺表现最优,对浑浊度、铝、高锰酸盐指数、总有机碳、三磷酸腺苷的去除率分别为95.07%、91.97%、39.78%、24.45%、97.65%。各回用水处理工艺对UV_(254)均无明显去除效果。微生物控制效果中预浓缩+高速纤维过滤器+UV消毒和预浓缩+平板陶瓷膜组合处理工艺对菌落总数的去除率均超过95%。砂滤池反冲洗废水经预浓缩+平板陶瓷膜组合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微生物群落物种数目减少,优势物种少且分布均匀。变形菌门是各水样中优势菌属,砂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时需对沉降性差藻类繁殖格外关注。【结论】预浓缩+平板陶瓷膜组合工艺在浑浊度、有机物和微生物控制方面综合性能最优,可作为砂滤反冲洗废水回用的优选方案,但需配套措施控制藻类增殖以确保长期运行稳定性。
2025年S1期 v.44;No.290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莹莹;
【目的】城市水厂是供水系统的关键环节,其工艺多样和环节复杂导致碳排放位点繁多,存在核算边界不统一、减碳效益不明确等问题。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推动水务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研究城市水厂的碳排放特征及减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上海市某城镇水厂为研究对象,明确其碳排放核算边界,基于排放因子法,结合水厂的详细生产数据,对其制水过程中的电力消耗、药剂使用、排泥水处理及运输环节的碳排放进行系统测算,并对水厂现有碳减排措施的减排效益进行计算。【结果】结果显示,水厂在2023年7月—2024年6月的制水环节碳排放总量为3 795.04 t CO_2-eq,碳排放强度为0.094 8 kg CO_2-eq/m~3。其中,电力和药剂消耗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同时,初步探究了水厂特色减碳工艺的减碳效益,结果表明,光伏发电占总减碳效益的39.01%,是最具减碳成效的技术,其年减碳量可达到达318.90 t CO_2-eq。【结论】该水厂通过节水领跑者机制、光伏发电、智能控制建设以及无废工厂建设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其碳排放,为城市水厂制定节能减排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研究结果可为上海市及全国供水行业的高质量低碳发展提供实践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寒可;
【目的】节约用水是保护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临港新片区大用水户节水效果显著,这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降碳减污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临港新片区8家大用水户(2家汽车制造企业、4所高校和2家其他企业)为例,根据节水措施和节水量,采用电力消耗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分析8家大用水户的减碳效益,并提出碳减排路径。【结果】结果表明,学校4和学校6的节水量分别为263 600 m~3和24 800 m~3,年减碳量分别为79 054.659 kg CO_2-eq和21 374.643 kg CO_2-eq,减碳效率分别为0.300 kg CO_2-eq/m~3和0.862 CO_2-eq/m~3,优于其他6家大用水户;不同节水措施中,节水器具改造和查漏堵漏的节水量、减碳量和减碳效率较显著;2家汽车制造企业的5种节水措施中,中水回用和废水回用的节水量、减碳量和减碳效率较显著;4所高校的5种节水措施中节水器具改造、查漏堵漏和河道水利用的节水量、减碳量和减碳效率较显著;2家其他企业的3种节水措施中节水器具改造的节水量、减碳量和减碳效率较显著。【结论】综合节水量、减碳量和减碳效率3个指标,在节水措施的选择上,建议大用水户优先开展节水器具改造,严格控制管网漏损,适当开展中水回用、雨水回用和河道水利用;结合碳减排原理和机制,下一步大用水户可从植物增汇角度,实施碳减排策略。
2025年S1期 v.44;No.290 71-7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珉辉;陈瑜;张寅亮;叶辉;张薇薇;
【目的】给水厂后置超滤工艺物理和化学加强清洗产生的废水水量较大,如能实施回用将有助于水厂落实“节水优先”和“节能降耗”战略。【方法】研究通过评估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重金属浓度、有机物含量及生物安全性,明确A水厂2种清洗过程产生废水的水质情况和可回用性,为其实施回用提供数据支持。【结果】结果表明:A水厂中2种废水的浑浊度、色度、pH、氨氮以及铝、铁、锰浓度,总有机碳,三卤甲烷生成势,色氨酸类蛋白、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腐植酸类等有机组分含量,总大肠菌群、细菌群落丰度及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含量均低于进厂原水;有机组分芳香氨基酸占比、自生源特征、菌落总数和各类细菌类病原体相对丰度之和与原水相差不大;硒、砷、汞、镉、铬(六价)、铅等常见重金属均未检出。【结论】2种废水实施回用时建议应回流至前端与原水混合进入净水工艺,其回用的水质风险总体不高,可回用性较好。其中,物理清洗废水水量占进厂原水水量的比例为6.0%~7.5%,实施回用可有效降低A水厂自用水率;化学清洗废水水量占进厂原水水量的比例较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性回用。
2025年S1期 v.44;No.290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国海;边娜;陈晓攀;
【目的】氧氟沙星(ofloxacin, OFX)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其广谱抗菌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畜牧业,但其环境持久性及低浓度诱导耐药性的特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为了探究紫外/过硫酸盐(UV/K_2S_2O_8)体系对OFX的降解效能并优化其反应条件,以解决抗生素残留引发的环境风险问题。【方法】利用过硫酸根在UV条件下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自由基,构建UV/K_2S_2O_8体系对OFX的降解进行讨论,探究K_2S_2O_8投加量(0~1.0 g)、溶液初始p H值(5.0~9.0)、OFX初始质量浓度(10~30 mg/L)3个因素对OFX降解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明确各变量的独立影响,结合响应曲面法进行优化设计,并分析降解动力学特征。【结果】在试验条件下反应进行20 min、K_2S_2O_8的投加量为0.5 g时,OFX降解率达99.12%;改变溶液初始pH对OFX的降解率影响不明显,但酸性初始条件有利于OFX的降解,试验条件下pH值为5时降解率最大;改变初始OFX的含量,随着OFX含量的增多,OFX的降解量是增加的,但降解率逐渐降低。【结论】整个反应体系中OFX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响应曲面法分析结果表明:UV/K_2S_2O_8体系能高效降解OFX,其中氧化剂剂量为关键控制参数,酸性环境可强化自由基生成,该研究为抗生素污染控制提供了可行的氧化技术方案。
2025年S1期 v.44;No.290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聪;庞钧文;张瑞君;
【目的】当前,不同行业均迎来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融入,如何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这一传统而基础的行业中引入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事关现有挑战应对和未来产业升级。【方法】新质生产力通过智慧水务系统的构建、绿色环保技术的创新以及多领域前沿技术的助力,为解决现有问题、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文章分析了当前给排水行业的主要难题,包括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治理难度大、基础设施维护困难和灾害应对能力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智慧水务系统、新型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和其他领域前沿科技在给排水行业的应用潜力。同时结合上海市水务行业智能化转型和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的数字化管理案例,提炼出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提升系统效率、保障水质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显著成效。【结果】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给排水行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智慧水务系统实现了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提高了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绿色环保技术创新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并促进了水资源的资源化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为更高效的污水净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结论】持续的技术创新与跨界合作是未来给排水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新质生产力将持续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实现水资源高效管理与环境可持续性贡献力量。
2025年S1期 v.44;No.290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如琦;舒诗湖;孙美慧;
【目的】开展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评估与监管是确保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随着SH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由供水企业接管运维,以及公众对生活饮用水水质关注度越来越高,供水管理部门不断加强二次供水环节水质监督管理。【方法】文章基于SH市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监管系统和各区700多个在线水质监测点,以浑浊度和余氯2个关键水质指标构建水质评估体系,通过聚类分析、散度分析及水质综合评估3种方法,评估分析SH市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的整体状况,并应用于监管实践。【结果】SH市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综合评估等级处于“好”的部分占比为84%,表明SH市大部分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关键指标能保持在优良水平,浑浊度控制在较低的合理范围,余氯含量维持在有效杀菌且对人体无害的标准区间;综合评估等级处于“较好”的部分占比为13%,表明该部分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关键指标整体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在个别时段或特定环境因素影响下,浑浊度或余氯数值会有轻微波动,但仍在可接受的合格范畴内,占比为1%;监测点存在浑浊度异常以及余氯不合格情况占比为2%。【结论】SH市住宅二次供水在线水质总体情况较好。未来,需要进一步增加监测点位和水质评估指标,进一步完善二次供水水质评估体系,还要引入监测预警模型技术,提高潜在水质问题的预判和响应能力。
2025年S1期 v.44;No.29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先云;张琴娟;蔡建斌;沈雪;
【目的】针对上海某自来水厂春夏季沉淀池水面漂浮物现象,研究其发生特征、形成原因及控制对策。【方法】文章采取现场调研、室内分析及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从外观、镜检及发生过程3个角度形成漂浮物的特征谱系;从温度、原水水质、水厂工艺及沉淀池内源环境等角度,探索性解析了沉淀池水面漂浮物发生的原因;基于漂浮物的特征谱系和形成原因,生产上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同步观测防控效果。【结果】研究发现,沉淀池漂浮物主要分为矾花膜状漂浮物与片状漂浮物2种类型,前者主要为黄色矾花,成点斑状形成并分布于沉淀池头部,后者为黄绿色积泥-藻类组合,成片状形成并分布于沉淀池中后部,两者从形成到富集至沉淀池尾部约2 d时间,且最终均呈现黄绿色。漂浮物形成受春夏季进厂原水水质波动及水厂工艺综合影响,原水高温季藻类生物量偏高、水厂预臭氧投加及沉淀池底部有机质偏高、缺氧厌氧等环境条件均有利于漂浮物的发生。降雨可对漂浮物富集产生干扰作用,缓解漂浮物的累积效应;增强排泥效率或提高水体流动性,能够缓解和控制漂浮物的发生。【结论】该研究对自来水厂漂浮物现象的研究具有系统性和典型性,可为兄弟水厂生产管理和水质提升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11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娜娜;
【目的】上海市2000年前居民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至2018年底已全面完成,改造后供水水质、水压得到明显改善,改造成果广受社会好评。但2000年后住宅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因体量巨大未进行全面调查,设施现状尚不清楚,故需对其二次供水设施现状进行调查评估,为后续进一步制定相关建设标准或改造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文章通过分层抽样法对全市2000年后的住宅小区进行抽样调查,评估二次供水设施现状情况。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小区共503个,结合二次供水设施相关规范及标准,分别对立管、水泵房水泵、水池和屋顶水箱等二次供水设施的现状进行评估,将不符合规范要求或运行状况不佳需要改造的小区进行汇总整理,根据不同建设年份(2001年—2022年)进行统计。【结果】统计结果显示:(1)2001年—2008年的小区中,立管管材不符合规定需改造的占比为30.30%~63.33%,2009年—2015年的小区中,立管需改造的占比为13.33%~35.71%,2016年后的小区立管基本无需改造;(2)2010年之前建成小区中,水泵需要改造的小区占2010年之前建成小区个数的42.07%;(3)2010年之前建成的小区中水泵房水池需要改造的占比基本均大于25%,2010年之后的则多数小于这一占比;(4)本次抽样评估的小区屋顶水箱内衬情况不佳需要改造的占比为14.51%。【结论】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不同建设年份的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需求,建议可针对2001年—2009年、2011年—2015年和2016年后3个阶段建设的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分阶段实施改造,为后续分阶段推进二次供水移交和接管工作奠定基础。
2025年S1期 v.44;No.290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涛;
【目的】水动力调控是改善缓流区水体水质的常用措施,为进一步探究水动力条件改变对缓流区水质影响,优化JZ水库生态调度、抑制高温季节水华暴发,改善水源地供水品质,文章研究了水力扰动对JZ水库缓流区叶绿素a及典型致嗅物质的影响。【方法】针对JZ水库缓流区夏季藻类及嗅味严重等现象,采用3种水力扰动设备为调控手段打破水体环境,抑制藻类生长,降低区域内藻类及致嗅物质浓度。【结果】结果表明,3种水力扰动设备在垂直层面的扰动为1.0~2.5 m,可分别使缓流区表层溶解氧增加6.1%、8.5%、20.6%;不同的水力扰动设备对缓流区水体中藻类及嗅味均具有去除效果,能够使叶绿素a浓度降低15.74%~19.66%,有效降低2-MIB和GSM浓度达12.14%~23.8%。【结论】3种水力扰动设备在水平、垂直层面均具有较好的水力扰动效果,在夏季藻嗅高发期可采取水力扰动方式破坏缓流区藻类聚集现象,对水体中藻类和嗅味进行有效去除,以期为河道治理和保障供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S1期 v.44;No.290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沈元静;何依静;
【目的】为改善传统在线仪表数据报警机制智能化水平不足、响应能力弱、易受仪表异常干扰导致报警准确率低等问题,文章提出双因协同诊断规则下的在线水质总氯报警机制,为在线仪表实现精准报警及提升仪表异常识别率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文章选取对保障供水水质微生物安全具重大意义的总氯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在设置总氯静态阈值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相邻时序总氯变化率的规则来识别仪表异常或毛刺,并以泵站中途补氯能力等边界条件作辅助,形成双因协同机制下的供水在线总氯异常报警规则。基于上述规则,形成不同级别、附带不同解释标签的报警短信文本,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某水司2023年—2024年在基于优化后的报警规则下报出的834次在线总氯报警样本,特异性达94.95%、报警准确率达87.1%(较单因静态阈值规则下的报警机制准确率提升了13.5%)。【结论】双因协同诊断下的在线总氯报警机制为供水水质管控提供了全新有效的管理工具,有助提升供水水质管理效率;优化后的报警机制比单因静态阈值的报警准确率显著提升、在实际管控当中体现了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S1期 v.44;No.290 139-14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安琪;
【目的】为解决W市供水管网部分管道运龄过长、材质落后、部分地区供水保障性较差、局部区域经常出现供水量水压不足等实际问题,研究建立城市供水管网更新和改造应用方法和实施计划,为同等城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WaterCAD建模软件构建现状和规划水平年的管网模型并进行平差计算,得出因供水格局改变需要调整的管线,并结合管道的年限和材质、城市道路建设计划,最终提出供水管网分级和分期改造方案。【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随着W市城区新建和改造部分管网,供水管网的年平均产销差和修正后漏损率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降至11%),水压不足区域管网压力有明显改善,水厂出厂压力适当降低,城市管网爆管几率相应下降。城区管网改造效果较好,管网改造方案切实可行。【结论】以“影响供水格局范围广、与道路可同步实施、必要性新建管道”优先改造为原则,解决城市供水管网中最棘手的管道,尽早改善供水管网的系统漏洞,提高管网压力,降低漏损率和制水成本,实现供水系统的稳定运行。这可改善城市供水可靠性,实现城市供水资源节约,提高自来水公司经济效益,提升城市供水管理和保障水平,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年S1期 v.44;No.290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雷杰;
【目的】城市供水输配系统是保障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用水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管理效率直接影响供水安全与服务品质。【方法】为了提高供水输配系统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研究以上海市供水输配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创新性地引入地理网格理论,系统分析了4种评估单元划分方法:水厂供水范围、办事处管理范围、街道行政区划及水司管理范围。【结果】研究显示,不同划分方法各具优势:以水厂供水范围为划分单元便于系统整体评估,以街道行政区划为划分单元更利于精准定位问题,而以办事处管理范围为划分单元在应急协调方面表现突出。通过建立包含水质、水压、管网状态的多维指标体系,提出了“单元评价机制-关联性强化-精细化管理”的优化路径。【结论】研究结果为超大型城市供水系统网格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提出的分级评估框架可为其他城市供水系统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2025年S1期 v.44;No.290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妙顺;
【目的】供水管网安全风险评估是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依据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城镇供水管道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对供水管网进行风险评估,而在实际应用中基础数据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异常,如何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及实用性至关重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管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后的影响后果等指标的评估模型,并利用空间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及数据预处理。【结果】以NJ市为例,结果表明,NJ市主城区内供水管网无重大风险(Ⅳ)管段,低风险(Ⅰ)占比22.9%,一般风险(Ⅱ)占比67.1%,而较大风险(Ⅲ)供水管段占比10%,其中,管材、管龄及管径是影响风险等级的关键因素。【结论】通过数据预处理技术提高了评估模型的实用性及适用性,能有效识别供水管网风险管段,为城市供水管网风险管控提供依据和指导。
2025年S1期 v.44;No.290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伦生;陈祥雨;冯超;张锋;陈宇锋;王悦;
【目的】水厂作为供水系统水质保障的核心,其运行状态的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城市供水的安全。目前,关于水厂评估研究主要集中在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等方面,或是专注于工艺流程单元水质是否达标,缺乏全寿命周期运行健康状况的系统评价。因此,对水厂运行健康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值得探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行业标准,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构建了以水厂的运行效果、设施设备、仪器仪表、安全与环境、台账数据为评价指标以及控制项为修正指标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分配。评价体系以供水水质、水量和水压安全为底线,注重水厂存量资产的静态状况、动态性能和维护保养,实现了水厂运行健康状况定量评估,对应健康、亚健康和预警的运行状况。【结果】文章以重庆市A地区的水厂作为对象,对该水厂运行情况进行了健康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水厂运行健康情况,并以此提出了改进建议。【结论】文章提出的水厂运行健康评价量化体系可促进水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保证城市供水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为城镇水厂的水质安全、设备运行稳定性、节能降耗及环境保护等运行健康状况评价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025年S1期 v.44;No.290 168-175+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丽姗;鲁达明;
上海市2024年发布节水减排专项扶持资金政策,对全市符合要求的节水改造项目给予财政补贴,是全国首创的节水减排领域激励政策。【目的】在实现“双碳”目标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为了验证政策科学性,也为政府今后继续制定相关决策规划提供参考,有必要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方法】研究方法:一是“定性定量相结合方法”,从不同项目类型、不同行业类型分析政策效益;二是“排放因子法”,基于上海市供水行业碳排放研究基金项目,从不同行业类型分析节水减排效益。【结果】结果显示,在不同项目类型方面,政策能够极大带动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类项目,推动了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类项目开展并取得较高节水效益,政策补贴较高程度覆盖掉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类项目投资,即政策对于3种类型项目均有显著政策效益;在不同行业类型方面,上海市支柱产业行业在本次政策扶持受惠行业中占据较大比重,其他大多数行业政策补贴额几乎覆盖投资成本50%,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节水减排效益方面,年减少碳排放量总计达465.73 t CO_2,年节省水费总计达3 487.14万元,占扶持项目总节水投资额的24%,减碳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结论】结论表明,从整体来看,年节省的水费成本加上政策补贴资金相当于政府直接补贴企业6 108.73万元,占扶持项目总节水投资额的42.47%,直接经济支持效益十分显著,有利于推进城市节水减排,验证了政策的科学性与节水效能,同时上海市发挥了全国示范引领作用,今后可继续完善相关激励政策,推动绿色低碳社会发展。
2025年S1期 v.44;No.290 176-182+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陆彬斌;杨帅;唐玉霖;
【目的】为响应我国“双碳”目标对供水行业低碳转型的迫切需求,揭示水处理工艺差异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为水厂碳减排提供优化策略。【方法】以上海市2座深度处理水厂为研究对象,界定常规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及生产废水处理的碳核算边界,收集2023年全年电耗、药剂使用量及污泥运输数据,结合《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与《城镇水务系统碳核算与减排路径技术指南》,构建电力、药剂及运输碳排放公式,采用上海地区2020省级电网排放因子[0.548 0 kg CO_2-eq/(kW·h)]进行核算。【结果】A厂和B厂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144 6 kg CO_2-eq/m~3和0.148 5 kg CO_2-eq/m~3。常规处理贡献两厂50%~60%的碳排放,A厂因砂滤池反冲洗水回用配套紫外线消毒设备,常规处理碳排放强度(0.083 7 kg CO_2-eq/m~3)较B厂(0.075 9 kg CO_2-eq/m~3)高10.28%;B厂因地形高差增设中间提升泵,深度处理碳排放强度(0.026 4 kg CO_2-eq/m~3)为A厂的2倍,占其总电耗的24.91%。此外,B厂因沉淀池出水浑浊度控制严苛需额外投加聚丙烯酰胺,导致反冲洗水无法回用,年损失可循环水量6%~10%。【结论】通过变频调节与叶轮改造降低提升泵能耗、放宽沉淀池出水浑浊度标准,以减少药剂用量,利用太阳能替代部分电网供电,可显著降低水厂碳排放强度。工艺差异对碳排放具有放大效应,为水厂低碳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S1期 v.44;No.290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轶夙;
【目的】该项目针对自控系统由于传感器信号或者控制指令异常从而可能对正常生产造成影响的问题,设计一个产品化的自控系统异常智能识别与诊断平台。【方法】平台通过融合统计学方法与机器学习技术构建多维诊断模型,利用协议自适应中间件和实时计算框架等技术,建立一套先进的异常智能识别与诊断模型对自控系统进行全天候在线诊断,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解决传感器信号异常、控制指令偏差等导致的生产线运行风险。平台主要由“数据采集”“智能诊断”“诊断结果展示与分析统计”“基础数据配置”四大核心模块构成。【结果】在某水处理厂实际部署中,系统实现协议转换效率每4.7 ms请求、异常诊断F1-score为91.5%、实时吞吐量为21 500点/s以及数据丢失率为0.1%的核心指标,较传统方案提升显著。【结论】研究成果为自控系统异常诊断和稳定运行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2025年S1期 v.44;No.290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肖雨;唐之嵋;王莹莹;李树平;
【目的】研究旨在构建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方法,为城市防涝规划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从而降低日益严重的城市内涝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方法】研究结合了指标体系法和情景模拟法评估城市内涝风险,建立了包含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3个元素组和积水时间、最大积水深度、积水面积、最大地表径流速度、地面高程、坡度、不透水率、国内生产总值、兴趣点密度、人口密度、建筑密度11个指标的指标评价体系,由InfoWorks ICM二维洪涝模型计算得到积水数据,为指标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基于内涝风险评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DEMATEL-ANP联用方法,建立了指标的因果关联网络并计算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估,最后通过ArcGIS软件的栅格计算,得到了风险分布图。【结果】对比DANP法和因果关系图法,这2种DEMATEL-ANP联用方法的内涝点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0.00%和93.33%,因果关系图法更适用于本研究。研究区域中的低风险、较低风险、中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的面积占比为74.76%、14.85%、3.07%、1.87%、5.45%。【结论】该模型适用于城市内部的小尺度精细评估,通过DEMATEL-ANP方法识别出影响内涝风险的关键指标,并得到内涝风险评估图,为城市防涝规划中的工程措施系统配置和非工程策略设计提供了决策依据。
2025年S1期 v.44;No.290 263-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超鹏;邓慧萍;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极端降雨事件的频发,雨水管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针对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雨水管理系统面临的效能提升需求,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气候区海绵城市技术特征,揭示气候因素、降雨模式与设施性能的耦合机制,为优化低影响开发设施配置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取中法两国典型海绵城市示范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SWMM的水文水力耦合模型。数据采集整合水文站监测数据与OpenStreetMap、Autonavi开源地理信息,运用QGIS进行空间拓扑处理与子汇水区划分。采用马尔科夫链状态转移概率矩阵优化降雨事件随机模拟,通过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完成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建立包含2023年、2024年两年降雨情景的对比分析框架。【结果】模拟结果表明:(1)降雨总量保持一定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降雨历时呈显著正相关,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R=-0.794);(2)不同气候区背景下同一海绵设施性能存在差异,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渗透型设施效率较亚热带季风区高18%~20%,而滞蓄型设施在短历时强降雨中表现更优。【结论】海绵城市建设应积极参考气候因素与降雨模式,建立气候适应性设计准则,重点加强滞蓄型设施在雨洪管理系统中的结构性作用。建议建立降雨模式-设施类型-空间布局的三维优化模型,通过动态调整设施组合比例实现雨水径流全过程管控。
2025年S1期 v.44;No.290 272-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金辉;王昊;李艺;吕铃钥;王素霞;杨梦洁;
【目的】近几年,小清河流域水质出现不稳定达标现象,需要对流域水质主导因子进行分析以探究超标原因。【方法】研究利用ArcGIS空间插值、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污染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流域春、夏、秋三季24个监测点位水质进行采样检测,对小清河流域水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并对小清流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小清河流域水质存在超标现象,研究共监测小清河流域24个点位春、夏、秋3个季度数据,经分析小清河流域各项指标污染指数在0.13~2.57,其中氨氮、TP以及COD_(Mn)污染指数较低,对水质影响相对较小;COD_(Cr)、BOD_5污染指数较高,整体属于中度至重度污染,表明流域水质受COD_(Cr)及BOD_5污染影响较大,污染物超标区域主要为小清河干流、孝妇河、杏花河。通过干支流水质对比,小清河干流COD_(Cr)、BOD_5等浓度明显高于孝妇河、杏花河,小清河干流污染较严重区域为中游、下游地区,淄博、滨州、东营段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结论】导致小清河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为流域水体受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可能与流域周边生活污水处理厂排放不达标、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水体富营养化等因素相关。基于小清河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小清河流域自身特点,提出加强工业污染精准管控、基础设施提质与智慧水务升级、农业面源系统治理与循环体系构建3个方面管理建议。
2025年S1期 v.44;No.290 283-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红;
【目的】青浦区作为上海市重要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揭示其水质变化规律对评估上海市水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青浦区主要骨干河道为研究对象,基于28个水质监测断面2001年—2023年的水质数据(DO、COD_(Mn)、COD_(Cr)、BOD_5、氨氮及TP),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和水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骨干河道总体水质状况,利用M-K检验分析了各个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同时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探究了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1)2001年—2023年,青浦区骨干河道总体水质变化分为4个阶段:2011年之前,劣Ⅴ类和差的断面占比较多,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2011年—2015年,劣Ⅴ类和差断面比例下降,Ⅰ~Ⅲ类水质比例升高,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2016年开始,劣Ⅴ类比例继续下降,Ⅰ~Ⅲ类水质比例持续升高,到2020年消除劣Ⅴ类,同时差的断面比例到2022年为0,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至2023年,水质继续改善,Ⅰ~Ⅲ类水质和良好断面比例分别提升至79.8%和64.9%,水质状况为良好;(2)青浦区骨干河道各水质指标均呈现显著改善趋势,并经历了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水质指标显著改善的起始时间从早到晚依次为TP、COD_(Cr)、DO、氨氮、COD_(Mn)、BOD_5;除TP外,其余指标2023年均值可稳定达到Ⅱ类;(3)上游来水水质改善、国家及青浦区实施的环保政策、入河污染物量减少及政府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等,共同促进了青浦区骨干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结论】研究可为青浦区进一步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余区域河湖管理提供参考及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294-30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钟颖;向萍;王淼强;王维康;张辉平;孙艳丽;
【目的】为了修复受到污染的荔枝湖水体,解除因湖水污染给周边商业、居住区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环境压力,同时积累南方高密度建成区景观湖体在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方面的实践经验。【方法】针对性地采取控源截污、活水提质、内源清理、水生态修复、生态补水逐步推进修复的方法,同时对荔枝湖进行长效智慧运维。通过整治前和整治后2年对荔枝湖COD、氨氮、总磷(TP)、叶绿素a和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监测分析,计算出整治前后湖泊综合污染指数,并对整治前后水质进行分析对比,对荔枝湖水体生态修复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经过整治,荔枝湖综合污染指数由重度污染变为优质,各项指标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湖泊整体呈现出碧水清透、水草丰茂的优美景象。【结论】控源截污+活水体质+内源清理+水生态修复+生态补水+长效运维的综合治理措施对于南方高密度城市的景观湖体水环境修复和水生态修复行之有效,能够帮助景观湖体恢复自净水平,景观湖体水质长效达标。本次湖体治理不仅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科普展示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南方高密度建成区其他景观湖体的治理提供有力参考。
2025年S1期 v.44;No.290 305-310+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程行;黄孟斌;张瀚文;李思琪;魏伟;
【目的】城市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尚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及市民对美好生活愿望的需求。结合现场采样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武汉玫瑰体育公园景观湖建成来的水质状况变化情况。为符合景观湖娱乐运营要求,水质需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方法】通过对景观湖污染来源进行分析,计算其入湖污染负荷,结合景观湖污染特征,特提出了#6排口点源治理+生态植草沟、生态岸坡的面源治理联合技术对景观湖进行治理。为丰富其水生态结构、促进其水质自净,提出沉水植物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景观湖湖泊的水生态结构。【结果】共计降低总氮约为1.58709 t/a,降低总磷约为0.13964 t/a,达到目标削减量。【结论】该治理技术可防范公园后期规划的娱乐、运动活动带来的污染,促进景观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玫瑰体育公园景观湖泊水体的综合整治指明方向。
2025年S1期 v.44;No.290 311-317+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召凤;钱晓雍;李云辉;李政文;张辉;王磊;
【目的】为探明泵站放江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规律,以及放江污染物对受纳河道水质的影响,文章以上海市典型泵站及其受纳河道为对象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解决泵站放江污染问题、稳步提升河道水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泵站雨天放江时,按照“先密后疏”的时间间隔对泵站及受纳河道进行采样监测,分析放江过程中污染物变化规律,明晰放江污染物对受纳河道水质的影响,揭示河道断面水质的恢复时长。【结果】研究中,泵站放江过程中COD、氨氮和TP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于放江开始后40~60 min出现峰值,事件平均COD、氨氮、TP质量浓度分别为68~115、8.28~16.60、0.12~1.62 mg/L;放江污染物对河道水质影响程度为排口>排口下游>排口上游,其中排口下游水质断面的首要污染物为氨氮,汛期污染强度为12.24,河道断面水质于放江结束后1~2 d恢复至Ⅲ类。【结论】泵站放江污染物浓度受降雨强度、前期未放江天数和雨型等因素的影响,在次降雨量与前期未放江天数基本一致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大泵站放江污染物浓度越高;在次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当情况下,前期未放江天数越多泵站放江污染物浓度越高;在连续降雨情形下,泵站放江污染物浓度呈逐日下降趋势。泵站放江期间,受纳河道水质综合评价由Ⅲ下降为劣Ⅴ类,其中排口河段水质最差,其次为排口下游;河道断面水质一般于放江结束后1~2 d恢复。
2025年S1期 v.44;No.290 318-323+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泽伟;
【目的】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热岛效应所导致的不均匀降雨日益加剧的内涝风险,分析不均匀降雨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影响机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为大型城市内涝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取2023年7月21日上海苏州河沿岸发生的特大不均匀降雨事件为研究对象,范围涵盖苏州河南北岸9个雨水系统(总面积为18 km~2)。通过建立排水模型并引入真实泵站运行数据(逐5 min),模拟不同降雨分布工况与系统互联互通、预抽空等措施的效能。模型率定采用旱天与雨天实测数据,以纳什系数检验可靠性。【结果】(1)本次极端不均匀降雨事件中,4个系统2 h累计降雨量超过百年一遇设计标准,最高可达154 mm,导致局部区域最大积水深度达0.7 m;(2)系统互联互通有助于缓解降雨强度较大的排水分区压力,将降雨量最少的I系统与F系统联通后,F系统最大积水深度由0.32 m降至0.21 m;(3)雨峰后置相比雨峰前置对排水系统冲击更大,模拟显示多数系统最大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明显上升;(4)预抽空措施可增大管网调蓄能力,若在降雨前未实施预抽空,则C系统最大积水深度由0.73 m升至0.93 m,显著加剧内涝程度。【结论】不均匀降雨在短时间内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较大冲击,系统间的联通及管道预抽空等措施可有效缓解极端降雨工况下的内涝风险;雨峰时段位置的变化会显著增加系统负荷,需在设计及应急调度中充分考虑雨型不确定性。研究对其他城市应对不均匀降雨引发的内涝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S1期 v.44;No.290 324-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宇;封天雨;王慧妍;王浩正;张会权;王亚南;
【目的】为缓解长春北郊西岸合流制排水系统末端调蓄设施利用率低、区域内涝严重的问题,研究不同调度控制策略对内涝缓解、合流制溢流(CSO)控制及设施利用率提升的效果。【方法】采用传统排水模型和城市水系统控制仿真模型(Simuwater),分别模拟单场次降雨和连续降雨工况下3种控制策略:设施自控、区域级联合调度规则控制、区域级实时联合调度优化控制,分析其对片区内涝、CSO及调蓄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区域级联合调度控制较设施自控工况明显削减了内涝和CSO,提高了设施利用率;实时联合调度优化控制在区域级联合调度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系统运行效果,并减少了碳排放。【结论】研究表明,实时联合调度优化控制通过多目标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为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低碳运行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S1期 v.44;No.290 33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红;
【目的】作为维系生命活动的核心要素,溶解氧直接影响着水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溶解氧的监测在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方法】研究根据上海市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淀山湖2020年—2024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根据溶解氧与其他监测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小,筛选出特征输入变量,构建了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并用于淀山湖的溶解氧的预测。【结果】结果表明,根据目标变量与输入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大小,可以有效解决输入变量数据列的不同导致的特征重要性评分的差异。比如将水温列从数据表的第一列改为最后一列,模型的特征重要行评分变化较大,水温的重要性评分从17.8%减小到5.4%,而水温是影响水体溶解氧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改变输入顺序后,水温重要性评分最低是不合理的。同时,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为模型筛选出输入变量,达到减少监测项目降低模型训练成本的目的。筛选出水温、pH、总磷、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总氮、叶绿素a以及浑浊度作为输入变量。经过测试集数据验证,研究中溶解氧预测模型的纳什系数、均方根误差、均方根与标准偏差之比、以及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02、0.562、0.314、0.362。【结论】模型预测的溶解氧浓度与实测浓度重合度高,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51,表明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性能优秀。
2025年S1期 v.44;No.290 340-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亦维;杨晶涵;张明彦;李川;尚晓;
【目的】清水沟作为吴忠市利通区重要的入黄排水通道,承担着区域工农业退水和城市排水的双重功能。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针对昊盛纸业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效能不足、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实施了尾水净化工程。【方法】该工程占地面积约为59 907.97 m~2,设计处理规模为10 000 m~3/d,攻克工程主要技术难点,设计“应急调蓄池+提升泵站+多级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表流人工湿地”组合处理工艺和相应构筑物参数,并监测评估工程实施后水质净化效果。【结果】对比进水和出水的水质,工程完成后昊盛污水处理厂尾水得到有效净化,对COD、氨氮、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96%、69.46%、44.02%,出水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标准(TN除外),实现了水质的有效改善。【结论】该工程通过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网络,实施“三水统筹”的系统治理,转变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模式,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区域性解决方案。
2025年S1期 v.44;No.290 346-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静晨;
【目的】随着我国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江苏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面临进水水质特征变化、排放标准提升以及降本增效要求的挑战,在此情况下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系统评估,开展二次设计,实施原位效能提升改造,旨在实现污水处理厂在稳定达标基础上,提高处理效能以及降低运行成本目标。【方法】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水质特征和排放标准跟踪分析,结合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评估,采用优化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曝气区域、进水分配以及运行控制等方法,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具体措施包括:改造闲置水解池为厌氧池和缺氧池,延长反硝化停留时间;优化进水分配,集约利用进水碳源;调整曝气区分布,优化缺氧/好氧比例;增设在线仪表,提高供氧控制精度。【结果】经过改造后,该污水处理厂出水各项指标稳定达标,出水水质得到提升,其中TN平均出水质量浓度由改造前9.25 mg/L降低至7.25 mg/L(TN出水指标为10 mg/L),提高了出水安全系数。此外,改造完成后虽然进水水质浓度升高且波动变大,但出水水质仍保持稳定达标,显示出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节能降耗方面,能耗由改造前的0.36 k W·h/m~3降低至0.32 kW·h/m~3,药耗也由改造前0.097元/m~3降低至0.084元/m~3,降低了运行成本。【结论】通过系统评估和原位效能提升改造,该污水处理厂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处理效能并降低了运行成本,并且该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可为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效能提升和节能降耗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2025年S1期 v.44;No.290 354-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申杰;
【目的】巢湖市某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4×10~4m~3/d,原设计处理工艺为表曝氧化沟+V型滤池。为了满足更高排放标准条件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要求,该污水处理厂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进行提标改造。【方法】通过分析现状污水厂存在的问题及进出水水质状况,采用“95%涵盖值”调整了设计进水水质值。在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处理构筑物的基础上,将工艺改造为具有去除BOD_5、SS、TN、TP功能的“底部曝气奥贝尔氧化沟+磁混凝澄清池+深床滤池”。详细描述了改造过程中的技术路线、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设计以及建设与运行情况。【结果】结果表明:此种工艺对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好,平均出水COD、SS、TN、TP、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为30.22、4.93、7.96、0.14、1.16 mg/L。【结论】采用的磁混凝澄清池建设经济指标为335.80元/m~3,运行指标为0.040 9元/m~3。深度处理单元采用磁混凝澄清池+深床滤池工艺具有占地少、运行稳定高效的特点,适用于受限场地提标改造项目,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360-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陆彬;王利强;万扣强;
【目的】义乌某大型市政给水厂升级改造工程以提升出厂水水质及口感、保障供水安全为目标,同时探索陶瓷膜在市政供水领域的应用及高效运行。【方法】剖析原水水质特性及潜在风险,选定高锰酸钾预氧化+混凝+气浮砂滤+陶瓷膜超滤+消毒工艺,辅以短流程切换及臭氧预留接口,契合水质特征与发展需求。依用地紧张的现状条件,运用现有建筑物拆改置换构筑物、节地型组合池型、压力式陶瓷膜罐集约化布置等多维度集约化节地技术,分阶段实施改造工程。于一阶段拆除东部仓库建水处理及综合加药设施,二阶段拆除老旧砂滤罐建排泥水处理及应急加药设施并完善一阶段辅助车间设备安装。【结果】陶瓷膜超滤改造后,短流程利用原水来水余压,节能的同时稳固供水品质,出水浑浊度均值约为0.023 NTU。多维度集约化节地技术成效显著,相较国家同类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低约37.4%。【结论】该工程凭借创新工艺与节地技术,为同类型水厂改造提供范例。陶瓷膜系统产水稳定且水质优良,推动陶瓷膜工艺在市政给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在用地集约、水质优化、供水稳定等多方面发挥示范效用。
2025年S1期 v.44;No.290 36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雪梅;徐亚男;常鹏飞;杨宇;王彪;
【目的】针对浙江省现代化水厂对高标准出水水质、净水工艺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以杭州市某双水源高品质饮用水厂为例,文章系统介绍了该水厂水源水质特点、出水水质要求、工艺流程的选择、主要构(建)筑物的设计、经济效益和新理念设计的应用。【方法】杭州市某供水工程包括取水、输水、净水三部分工程内容,其中新建水厂一期规模为10万m~3/d,远期总规模为30万m~3/d。水源为双水源,取自富春江和千岛湖,净水处理工艺采用预臭氧池-混合絮凝沉淀池-V型滤池-后臭氧池-活性炭池工艺处理流程,消毒采用成品次氯酸钠消毒。【结果】项目总投资为92 979万元,处理成本为0.845元/m~3(不包括水资源费)。实际运行效果表明,水厂出水浑浊度≤0.1 NTU,COD_(Mn)≤2.0 mg/L,出水水质达到了《浙江省城市供水现代化水厂评价标准》(2023版)的高品质饮用水要求。【结论】该水厂秉承“安全韧性、高效集约、低碳节能、生态和谐、智慧服务”的设计新理念,创建了一座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水厂,可供国内高品质水厂设计和运行参考和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373-378+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小兵;
【目的】为消除城市黑臭水体,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还人民“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方法】研究以保山市易畴河黑臭水体治理为例,监测水体透明度、溶解氧、氨氮等水质参数,结合管网普查、现场摸排,并针对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内源污染等方面具体问题,对黑臭水体的成因进行系统排查和分析,发现易畴河黑臭原因主要是存在污水管网空白区、雨污混错接严重、存在大量污水直排河道现象、沿街商铺随意倾倒污水至雨水口、管网沟渠淤泥较多。针对以上黑臭成因,研究编制了黑臭治理方案,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智慧管控、长治久清”5个方面采取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径流污染控制、河道清淤、采取电子巡河系统、建立长效机制等具体措施对易畴河流域黑臭问题进行治理。【结果】最终连续数月水质指标监测数据显示,易畴河透明度稳定在清澈见底、溶解氧稳定在5 mg/L以上、氨氮质量浓度稳定在2 mg/L以下,实现消除黑臭的目的,效果显著。【结论】研究中采用的治理方法和具体行动措施可为其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379-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阿明;
汗水处理厂已建成一期和二期总处理规模为15万m~3/d,一期、二期原设计出水标准分别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8918—2002)中的二级和一级B标准。【目的】现由于出水排放标准的提高以及其服务范围内的污水排放量增加,需要对现状总处理规模为15万m~3/d的一期和二期进行提标改造并扩建处理规模为5万m~3/d的三期,最终出水标准执行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方法】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扩建工程设计生物处理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其中,现状一期和二期生反池由于池容不足,并且现状可利用空地极其有限,不但要提升出水水质,还要保持原处理水量,进行原位改造,采用投加移动床生物流化床(MBBR)生物填料增加生反池生物量的方法,深度处理采用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结果】提标改造及扩建后投入运行的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实际月平均处理水量超过设计规模20万m~3/d的情况下,其出水月平均值COD<25 mg/L,BOD_5<3 mg/L,氨氮<2 mg/L,TN<9 mg/L,TP<0.1 mg/L。【结论】出水水质优于GB 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要求,能有效承受进水水量的冲击,确保稳定达标运行。除臭设计采用化学洗涤+生物法除臭+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除臭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982—2016)
2025年S1期 v.44;No.290 386-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静晨;
【目的】污水处理行业中,曝气系统与药剂投加系统始终占据着运营成本的较大部分,为应对污水处理厂运行能耗与药耗过高的行业共性问题,研究以苏州市A厂(氧化沟工艺)与B厂[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的节能降耗改造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工艺诊断-针对性改造-效能验证”的技术路径,探索2种常见工艺下的节能降耗升级路径。【方法】通过系统性分析两厂工艺特征与能耗药耗分布,提出工艺优化、曝气系统精准调控、药剂智能投加及设备能效提升等综合性改造措施,氧化沟工艺侧重于强化精准智能控制与水力流态改善,AAO工艺改造则侧重于碳源挖潜与硝化回流优化,同时两厂重点针对高能耗单元实施设备替换与运行参数优化。【结果】改造后两厂单位能耗分别降低4.63%和8.26%,A厂聚合氯化铝(PAC)用量在处理水量上升的工况下,较前3月平均用量减少了12.4%,同时碳源投加量较大幅减少;B厂PAC、次氯酸钠的平均用量分别降低了36.1%、47.2%。【结论】该工程通过差异化改造,证实了工艺针对性优化的关键作用,为2种常见工艺类型的污水厂低碳化改造提供了可复用的工程案例,在污水厂节能降耗改造项目中具有行业推广价值,为存量污水厂提质增效工程积累了实践经验。
2025年S1期 v.44;No.290 392-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金涛;
以济南市彩石污水厂为例,介绍了Bardenpho+MBR组合工艺在半地下式污水厂中的应用。【目的】污水厂设计总规模为2.0万m~3/d,出水COD≤45 mg/L、氨氮≤2(3.5)mg/L、TP≤0.4 mg/L,其余指标需达到一级A标准。污水厂进水水质浓度高,尤其氮磷浓度高,碳氮比不足,出水水质标准较高,且用地紧张。【方法】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单元(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曝气沉砂池+膜格栅)+AAO-AO生物池+MBR池”工艺,尾水采用次氯酸钠消毒工艺。污水处理构筑物为集约化组合布置的半地下箱体,半地下箱体为单层加盖的结构型式,顶部覆土绿化。【结果】实际运行一年多来,出水稳定满足地表水准Ⅳ类(TN≤10 mg/L)标准,彩石污水厂成为济南市第一个一次建成即满足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厂。【结论】将Bardenpho+MBR组合工艺应用在半地下式污水厂中,可有效节省占地并取得稳定出色的处理效果。该项目可为高排放标准且用地不足条件下,新建半地下污水处理厂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4;No.290 399-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雪;许海超;刘程;李路森;薛航;龙睿;李晨;董慧峪;
【目的】汞是一种挥发性强、神经毒性高,且易产生生物积累效应的人体非必要元素,在自然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为减少汞含量测定从业人员的汞暴露风险,实现重金属汞监测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方法】研究基于冷原子吸收法耦合可编程逻辑控制(PLC)技术设计了一款可在线检测且高度自动化的Ⅱ型汞自动在线检测仪,该自动在线检测仪配备了测量软件和远程监控软件,具备自动进样、光谱测量、实时数据传输等功能,可大大减少相关从业人员的汞暴露风险。【结果】依据《汞水质自动在线检测仪技术要求及监测方法》(HJ 926—2017)要求,对汞自动在线监测设备进行了性能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运行条件下,仪器的示值误差在2%以下,检出限为0.03μg/L,定量下限为0.1μg/L,仪器精密度为2.52%,零点漂移为0.084%,量程漂移为2.85%,离子干扰均在15%以下,加标回收率大于92%,各项技术指标的检验结果均符合HJ 926—2017的要求。【结论】通过设备性能检验说明:基于冷原子吸收法的水体重金属汞自动在线监测设备具有抗干扰能力较强、自动化程度高、灵敏度高、精密度高和运行稳定等诸多优势,可实时检测水质信息,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满足现代分析工作的要求,可用于受汞污染地区地表水水质状况的长期监控,为实现地表水中汞的自动化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025年S1期 v.44;No.290 405-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雪洁;楚文海;李辰晨;
【目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第6部分:金属和类金属指标》(GB/T 5750.6—2023)中收纳了5种铝的检测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是其中的2种方法。使用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铝的研究较少。【方法】采用此2种方法对生活饮用水中铝进行检测,通过使用有证标准样品进行方法试验。【结果】ICP-MS和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相关系数均为0.999 9,线性关系均较好,检出限分别为1.2μg/L和4.1μg/L,前者远低于后者。以质量浓度为50、300μg/L和450μg/L的样品计算精密度,2种方法的精密度均小于2%。以生活饮用水作为空白样品进行50、300μg/L的加标试验时,加标回收率为100.2%~115.3%。有证的质控样品测定结果均在不确定度范围内。【结论】即水杨基荧光酮-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具有准确度高、相对成本低的优点。而ICP-MS虽然需要较高的成本,但因其具有较高灵敏度和较高的效率,在多样品多元素的检测分析和研究中还是得到广泛应用,建议在测定铝时定期规范清洁维护,避免残留干扰。
2025年S1期 v.44;No.290 414-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紫蓝;
【目的】针对城市污水输送泵站可能通过气溶胶形式产生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空气传播风险问题,【方法】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泵站内水、气和周边空气样本采样分析,探究了污水泵站气溶胶态病原微生物风险源及其扩散风险。【结果】结果表明,集水井样本中含有最高丰度的病原菌,泵房样本次之,上风向的致病菌丰度最低(约为0.3%)。在集水井样本和泵房样本中,丰度最高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以及脑膜炎黄杆菌(Flav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除集水井样本外,其余位置均没有特有致病菌检出,但其致病菌物种数目均与集水井样本有交集。使用SourceTracker2软件分析,下风向样本中约90%的致病菌来自集水井样本,6%的致病菌来自泵房样本。【结论】集水井和泵房是周边空气致病菌的重要来源。
2025年S1期 v.44;No.290 420-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婷婷;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检测污水厂样品中粪大肠菌群,研究探讨酶底物法试剂的性价比。【方法】文章通过检测微生物质控样品和污水厂的实际水样,对市面上4种常见的大肠菌群酶底物法试剂进行性能、质量的比对。【结果】试验结果表明:A、B两种品牌试剂能有效、可靠的检测质控样品和污水厂实际水样中的粪大肠菌群,C和D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误判的风险。B、C、D 3种国产品牌试剂在耗材包装、性能上各有缺陷,后续有待改进。因此,在购买商品化酶底物试剂前,要进行全方面评估。【结论】相同条件下,B试剂在质量和性能上已非常接近进口试剂A,且价格优惠,可以为各检测行业优化资源、降本增效提供一种选择。
2025年S1期 v.44;No.290 426-430+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政;
二氯乙腈和二溴乙腈是近几年新兴的多种含氮消毒副产物较典型的2种物质。【目的】文章目的是比较并分析目前已有的2种目标物质的检测方法的优劣,通过优化试验参数构建了一种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二氯乙腈和二溴乙腈的方法。【方法】方法为优化顶空设备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设备的设置条件将顶空加热温度设置在70℃,顶空加热时间设置在20 min,样品振摇速度为250 r/min,进样量设置为1μL,样品体积为10 mL,无需额外添加盐,选用HP-5MS色谱柱,调整气相色谱仪进样口温度为200℃,分流比为10:1,设置程序加热升温的步骤,确定设置质谱选择离子扫描(SIM)高灵敏度扫描的方式,最终以外标法定量。【结果】结果为2种物质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标准曲线分别是二氯乙腈5~60 ng/L、二溴乙腈5~60μg/L,2种物质的曲线相关系数r>0.995,方法检出限分别为二氯乙腈1.29 ng/L、二溴乙腈1.41μ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二氯乙腈103%、二溴乙腈111%,3种不同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二氯乙腈低浓度5.97%、二氯乙腈中浓度2.43%、二氯乙腈高浓度3.52%以及二溴乙腈低浓度2.57%,二溴乙腈中浓度3.19%、二溴乙腈高浓度1.27%。【结论】结论为该方法检出限满足《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20)中关于检出限的规定测定的平均值和检出限比值在3~5倍。按照该方法设定的条件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二氯乙腈和二溴乙腈的浓度,对上海市东部地区出厂水、管网水以及原水进行检测,2种物质的浓度范围均低于最低检出限,检测结果满足《饮用水中N-二甲基亚硝胺、二氯乙腈、二溴乙腈水质标准》(T/SAWP 0001—2020)中的指标限值。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检测效率高、无明显干扰等优势,适合用于实际的生活饮用水水样中的二氯乙腈和二溴乙腈的检测。
2025年S1期 v.44;No.290 431-435+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颖斌;吴孟李;范利青;张琪雨;冯秋仪;罗晓楠;
【目的】文章研究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的致嗅硫醚类化合物。【方法】通过单因素变量控制,探索分流比、烘烤温度、烘烤时间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设置色谱分流比为10:1,烘烤温度为210℃,烘烤时间为5 min后进样测定,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的检出限均为2 ng/L;试验浓度内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标准测试样品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5.3%和0.0~9.2%。利用本方法对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进行硫醚类物质检测,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中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均未检出,加标回收试验中,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的加标回收率为100%±13%。【结论】该检测方法稳定、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和水源水中致嗅硫醚类化合物的检测。
2025年S1期 v.44;No.290 436-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孔亮;王静;吴素慧;杨义右;郑仕;周永芳;
EasyDisc法作为新型菌落总数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供水行业。【目的】为科学规范地使用EasyDisc法并对水中菌落总数进行测定,验证该方法能否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快速反映水体微生物的污染情况。【方法】文章采用EasyDisc法对温州与石家庄地区的40组实际水样进行检测,旨在覆盖我国南北不同水质环境,以验证方法的广泛适用性,分别对样品进行24、36、42、45、48 h的培养,并与平皿计数法培养48 h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针对检测结果差异显著的样品,进行16S r DNA测序鉴定,分离纯化出导致差异的菌株,并通过消毒工艺模型处理后,采用EasyDisc法进行验证试验,以评估培养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EasyDisc法培养24、36、42 h的检测结果与平皿计数法培养48 h的检测结果配对t检验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不能真实有效检测水中菌落总数;培养45 h与48 h的检测结果与平皿计数法培养48 h的检测结果配对t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均可以有效检测水中菌落总数。菌种鉴定结果显示,使用EasyDisc法24 h内无法准确检测部分慢生细菌与芽孢杆菌,至少应培养至45 h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结论】基于试验结果,建议在检测生活饮用水与水源水的菌落总数时,可将EasyDisc法的培养时间设定为45 h,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同时提高检测效率。
2025年S1期 v.44;No.290 442-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铁津;解斌;朱汉斌;黄俊;余亚莉;
【目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排水系统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排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关键。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文章旨在通过建立以液位和流量为主的污水在线监测系统,探讨如何利用监测数据提升排水系统的运行维护效率,助力数字化管理。【方法】研究以S市G片区为例,构建了污水在线监测系统,并从3个方面探讨数据的应用模式:对监测设备进行评估,确保数据采集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基于液位和流量数据分析异常入流,尤其是旱季外水入侵情况;通过液位与流量数据的变化,识别管网淤堵并提出维护方案。【结果】系统在监测设备评估方面实现了100%的问题识别率,确保了数据长期可靠性。通过液位流量监测数据,成功侦测到20余次旱季外水入侵现象,有效减少了排水系统的负荷和风险。管网淤堵分析方面,共发现10余次淤积情况,及时清理后,保障了管道的畅通。系统报警触发后,水务公司迅速采取了相应措施,有效避免了潜在的运行故障及环境污染问题。【结论】基于液位和流量监测的在线系统显著提高了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通过及时识别异常入流和管网淤堵,该系统为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持,推动了排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5年S1期 v.44;No.290 450-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克峰;
【目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某水厂为推进“智慧水务”的应用,在原有净水工艺基础上进行了技术改造,成功引入并安装矾花图像识别系统。【方法】该系统通过实时分析矾花图像中的关键特征,如矾花数量、面积、占比等,并将这些数据与水质、水量等参数进行对比,从而为净水药剂的投加提供科学依据。【结果】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论证,这一技术革新取代了传统依赖巡检人员肉眼观察的方式,显著提升矾花监测的精确度,并有效减轻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结论】就实践结果而言,尽管当前系统尚未实现自动化的加药控制,但其应用为智能化控制在水处理领域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在北疆地区的其他水厂智能化改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025年S1期 v.44;No.290 457-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煜;
【目的】节水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途径,当前国内供水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依然存在问题,包括原水端经验取水、管渠漏损,制水端废水排放量高,管网端漏损严重,用户端存在表后漏损等。因此,如何做好源头到龙头的节水管理是企业的重要课题。【方法】文章围绕原水、水厂、管网、用户4个环节,梳理了从源头到龙头的节水实践与探索工作。对于原水取水环节,主要体现在管渠漏损控制和高耗水环节的工艺优化;对于水厂制水环节,主要通过净水设施改造、运行工艺优化、新技术等措施增加回用水量,降低厂用水率;对于管网输配环节,利用分区计量、老旧管网改造、加强巡检、压力控制、内检测、态势预警等多种措施降低管网漏损;对于用户环节,体现在加强用户宣传,并探索智能水表的应用场景。【结果】经过全流程管理,节水成效显著,原水管渠的年度产销差稳定控制在1.5%以内,自来水厂厂用水率为3%,管网漏损率逐年降低。【结论】节水管理是一项持续性工程,要不断总结经验,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节水管理高质量发展。文章从源头到龙头的节水实践与探索可为水务企业的节水工作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44;No.290 463-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伟;
【目的】为优化供水企业智能水表选型,文章分析无磁传感远传水表在长期使用中机电转换误差的成因及影响,提出技术改进与选型建议,以提升数据准确性和管理效率。【方法】基于上海地区2022年—2024年无磁传感远传水表的首次检定及使用5年后的机电转换误差合格率数据(覆盖4家厂商、DN15~DN25口径水表),结合技术原理与应用案例,系统分析误差成因;同时对比计量到升的光电直读水表、人工智能(AI)摄像直读水表及“无磁+摄像”组合式水表的技术特性,评估其适用性。【结果】首次检定中无磁传感水表机电转换误差合格率普遍高于99%,但使用5年后合格率显著下降,其中15、20 mm口径水表合格率降至85%左右,25 mm口径水表最低至62.5%。误差主因包括:(1)软件算法缺陷,如反向流量误判、滤波校准不足;(2)硬件可靠性问题,如传感器老化、抗干扰能力弱;(3)安装环境因素,如水流异常、水质污染及温湿度影响。对比新型水表技术发现,计量到升的光电直读水表无累积误差,机电一致率为100%;AI摄像直读水表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升位识别,准确率为99.9%,且运维成本更低;“无磁+摄像”组合式水表通过图像复核降低误差风险,但成本增加15%。【结论】无磁传感远传水表长期使用中机电转换误差累积问题突出,需加强定期抽检与性能评估。推荐采用无累积误差的光电直读或AI摄像直读水表,优化数据准确性与运维效率;对于存量无磁水表,建议完善算法、提升硬件可靠性,并辅以图像复核技术降低纠纷风险。供水企业应结合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智能水表选型策略,推动水务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
2025年S1期 v.44;No.290 468-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洪艳;杨洁;孙丽华;
【目的】随着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水务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引领我国水务行业科技和管理能级提升的关键抓手,但受限于众多因素,我国水务行业的科研工作普遍存在前期调研不够系统,内外部情报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等问题,制约了科研立项方向的精准性。【方法】文章结合某水务企业实践,介绍科研立项前期阶段建立的体系化科技情报工作的探索。该体系以国内外行业动态情报和科技发展情报为抓手,重点调研代表性专家的前瞻观点、代表性工程项目情况、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和应用情况,总结梳理当前行业痛点、难点、趋势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针对重点领域进一步开展市场化专题调研,精准挖掘科研方向,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推广价值。但限于情报工作的系统性局限,相关结果可能也会存在细微偏差,需要通过保持持续进行优化。【结果/结论】研究认为,将情报工作作为科研立项前置的常规工作具有必要性,能提升科研立项的精准性和成果的市场竞争力,能有效提升水务行业科技管理水平。
2025年S1期 v.44;No.290 475-480+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煜;
【目的】供水行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领域,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尽管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供水行业在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着投资回收周期长、盈利能力弱等结构性难题。【方法】文章选取国内6家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大型原水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考察了当前供水企业的运营现状和发展困境。【结果】调研发现,这些国有企业在运营中普遍面临主业亏损、负债率高、政府依赖度强等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主营业务平均利润率低,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财政补贴占营收比重大。在投融资方面,企业间差异显著,既有采用跨境资金池等创新模式的企业,也有主要依赖传统银行贷款的企业。定价机制上普遍采用成本加成法,但都不同程度依赖政府补贴。【结论】根据水资源费改税政策推广、区域水务整合、建设高品质饮用水、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等未来供水行业的发展趋势,供水企业可能需要更好地平衡主副业运营模式,尽可能地实现提质增效,探索创新性的投融资模式,增强风险分析等,以保持企业的平稳运行和面对未知的挑战。
2025年S1期 v.44;No.290 481-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