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合水处理工艺除藻效率探讨

    岳舜琳;

    介绍了复旦大学基于藻毒素MC-LR在饮用水中的限值为1μg/L提出的饮用水源水中蓝藻细胞密度的限值为9.1×105个/L,并导出出厂水总藻细胞密度的限值应为(1.52-9.12)×106个/L,介绍了出厂水中叶绿素a的限值 0.3-0.5μg/L。按此三类限值(藻毒素,总藻密度,叶绿索a),对组合工艺(3个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强化常规处理工艺,3个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的除藻,除藻毒素,除叶绿素a的效率进行了评价,认为水源水中藻细胞密度是出厂水藻密度是否符合限值要求的主要因素。故要加强水源防护。作者根据藻细胞尺寸及藻毒索,藻的致臭物, 叶绿素a的分子量大小,提出强化絮凝沉淀,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流化床接触絮凝澄清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气浮池等工艺可有效去除藻细胞及其所含藻毒素。不采用预氧化,防止破坏藻细胞,释放藻毒索,增加消毒副产物。以叶绿索 a评价净水效率测定方法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2006年02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水环境污染是东北当前最大环境问题

    <正>中国工程院2月28日发布《东北地区有关水土资源配置、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综合报告》称,水环境污染是当前东北地区的最大环境问题, 也是过去建设老工业基地中遗留下的重大问题。这份最新出妒的报告警告说,防治水环境污染已成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如再不抓肾解决,将来可能陷于无水可用的困境。参与专题咨询研究的专家们为此特郑重呼吁,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列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

    2006年02期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上海城区中小河道黑臭水体修复关键技术初探

    王耘;程江;黄民生;

    目前在上海城区中小河道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应用生物修复特别是生态工程的方法是修复技术的主体。根据对其黑臭的背景分析,发现水体有机污染较严重,河道富营养化趋势较为明显。有鉴于此,在中小河道经先期治理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效生物膜、生态浮床和水生植被重建三项关键技术。指出上海中小河道黑臭的现状决定了采用这些关键技术是比较合适的。

    2006年02期 6-1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电去离子脱盐机理的研究

    张赢;夏中明;周柏青;

    通过描述原水流速对膜堆电流的影响以及膜堆电流对浓水pH的影响,对电去离子脱盐机理加以解释。实验表明,原水流速的变化对膜堆电流的影响很小,在低流速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出水水质;浓水pH由于水电离随着膜堆电流的增加而下降,最后趋于平衡。同时对淡水室中的树脂层态进行了分析,并且采用“空穴”传导理论对EDI 脱盐过程中的离子迁移行为做出解释。

    2006年02期 11-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工艺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余珂;董滨;周增炎;屈计宁;

    介绍了动态膜生物反应器(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DMBR)的机理及其工艺处理效果,从动态膜的基材选择、运行参数、污泥特性和控制条件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学者目前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 DMBR技术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2006年02期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最大海水淡化工程将在浙江投产

    <正>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我国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投资2亿元建造每小时制水量达1440吨的海水淡化系统,将于近期正式投产。该工程采用的是华能玉环电厂开创的我国“双膜法”海水淡化技术,全部投产可日产淡水近3.5万吨。

    2006年02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水体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宋吉英;候明;

    简要评述了水体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及研究现状,介绍了水体中藻类及动物的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并提出了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对其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2006年02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粉末活性炭除臭工艺的影响因素

    李大鹏;徐乐中;李伟光;

    对粉末活性炭除臭工艺的若干影响因素(预处理参数、背景有机物、预氯化、pH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得到了一些对实际生产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结论:①当混凝过程中生成的絮体尺寸与粉末活性炭尺寸相当时,粉末活性炭除臭效果最佳;②去除水中的背景有机物可以大幅度提高粉末活性炭的除臭效率;③取消预氯化可以提高粉末活性炭的除臭效率;④调节原水的pH至弱酸性,对提高粉末活性炭的除臭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2006年02期 2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聚合硫酸铁、硫酸铝强化混凝去除腐殖酸

    梁聪;邓慧萍;苏宇;李涵婷;

    通过烧杯实验,研究了聚合硫酸铁(PFS)、硫酸铝(AS)的各自强化混凝条件,并通过ξ电位的测定解释了 PFS和硫酸铝的混凝机理;经过沉淀性能对比实验得出PFS+PAM的絮体沉降性能远远好于硫酸铝的絮体沉降性能;通过PFS的正交优化实验确定了影响PFS的混凝性能的因素的主次顺序以及最佳因素水平。

    2006年02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改性滤料处理黄浦江原水的中试研究

    李涵婷;梁聪;邓慧萍;

    分析了杨树浦水厂模型系统的原水和沉淀池出水的分子量分布。混凝沉淀工艺只能去除30%左右的 UV254。去除的UV254有20%是大分子的有机物。用改性滤料涂铁铝砂Ⅱ和石英砂处理杨树浦水厂模型系统原水的平行对比中试试验。试验表明,石英砂对模型系统的沉淀池出水的UV254几乎没有去除效果。而涂铁铝砂Ⅱ对UV254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石英砂滤料。但涂铁铝砂Ⅱ对浊度的去除与石英砂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涂铁铝砂Ⅱ再生后,明显改善了对UV254的去除效果,基本上恢复到滤料的初始状态。

    2006年02期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碱式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实验研究

    李剑;谢春娟;王拯;

    研究微生物絮凝剂LLY05与NaOH合用的絮凝效果,并提出了碱式微生物絮凝剂的概念。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碱式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浊液及实际黄河水的絮凝具有絮体大、沉降快和热稳定性好等特点。对黄河水的浊度和CODC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6%和50.7%。

    2006年02期 35-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铁酸钾的合成及其处理低温低浊水源水

    高艳娇;张勇;王平;

    采用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作为混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源水。试验表明:高铁酸钾对浊度去除效果好于聚合氯化铝,其剩余浊度为0.2NTU;高铁酸钾具有消毒作用,经其处理的原水细菌总数降为10 CFU/mL,大肠菌群数降为0个/L;在本试验条件下经高铁酸钾处理后的水源水,其浊度和细菌学指标均能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2006年02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锰酸钾与二氧化氯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

    王伟平;张璐;徐慧;

    以水华鱼腥藻和斜生栅藻为主要研究对象,就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强化混凝除藻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高含藻水,采用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氧化均能获得较高的除藻率。在本试验条件下,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氧化的最佳接触时间分别为1.0-1.5h和10min。此外,高锰酸钾和二氧化氯氧化除藻率均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高锰酸钾受pH值的影响相对较小。

    2006年02期 41-4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碳/氮源调控下白腐真菌处理复配染料废水

    王忠华;安世杰;黄民生;史家樑;

    利用自行分离、紫外诱变的一株白腐真菌12#诱1,研究了碳/氮源调控下白腐真菌生物膜反应器处理复配染料废水的出水特性(色度、pH值、氨氮和总氮浓度)变化情况,初步分析了这些指标变化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的碳源浓度为极限氮条件下该反应器对复配染料废水具有很好的脱色降解效果;氮源浓度及类型对处理出水特性有重要影响。

    2006年02期 43-4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混凝沉淀法处理低含磷废水实验研究

    白少元;解庆林;

    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中含磷浓度较低,要达到回用标准仍需进一步去除。利用FeCl3、FeSO4、Al2(SO4)3 和聚合氯化铝(PAC)四种混凝剂在室温条件下对含磷浓度为1.2mg/L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进行混凝处理,寻找最佳处理效果的投药量和pH值。实验表明,欲使处理后出水总磷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FeCl3 的最佳投药量为30mg/L,最佳pH为7.24-9.00;Al3(SO4)3的最佳投药量为50mg/L,最佳pH为6.92-8.04;PAC的最佳投药量为30mg/L,最佳pH为7.24-7.94,而FeSO4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差,当投药量达70mg/L时,去除率仅为23.33%。

    2006年02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超声波消除膜污染的作用机理与实践

    王三反;唐玉霖;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及搅拌作用消除膜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浓差极化及凝胶层;探讨了超声波消除膜污染的作用机理;通过实验证明膜电解法处理造纸黑液中超声波可以有效地控制膜污染,减少耗电量;实验表明超声间歇作用更为经济合理。

    2006年02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单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

    张胜;徐巍;刘钢潮;李彦峰;

    对单级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在四种工况下反应器对COD和氮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对COD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93%以上;对于氮的去除,反硝化是该工艺的关键控制步骤,通过改变运行工况和增加污泥浓度,使NH4+-N的去除率达90%以上,TN的去除率达83%以上。

    2006年02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洗车废水回用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

    李少林;魏宏斌;周栋;

    洗车废水含有油污,泥沙,表面活性剂及其他可溶性有机物。洗车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因洗车规模大小不同存在很大差别。该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大型洗车场废水处理回用的主要工艺,概括和比较了洗车点洗车废水回用装置的主要技术,分析了目前小型回用装置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2006年02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高含盐印染废水的处理回用

    张国平;徐宏凯;李士安;王希成;

    针对印度Tamil Nadu邦Tiruppur地区众多印染企业排放的高含盐印染废水的污染问题,给出了一种集预处理、MBR、RO、蒸发器组合的新的处理工艺。分别利用集水井、调节池、反应除油池作预处理;利用MBR去除有机污染物;利用三段RO脱盐,同时加上RO的段间泵,可以提高RO的回收率至85%,减少浓水产量;利用蒸发器再回收RO浓水,解决了高含盐印染废水处理回用的问题,完全达到零排放的目的。

    2006年02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水中九种卤乙酸和两种除草剂

    张德明;徐荣;卢益新;林细萍;

    在美国EPA测定卤乙酸最新标准方法的基础上,加入我国农业生产常用的两种除草剂——茅草枯和2, 4-D,对前处理过程和仪器条件进行了的优化,使九种卤乙酸和两种除草剂的检测能同时完成。九种卤乙酸和两种除草剂的检出限均在1.0μg/L以下,加标回收率在90.0%-110.0%之间。

    2006年02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淡水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分析进展

    刘成;高乃云;郭少华;

    介绍了微囊藻毒素的几种常用检测方法,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简要的介绍近几年几种新的检测方法。

    2006年02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反渗透后续化学除盐系统方案探讨

    叶华;蔡冠萍;

    结合具体工程设计,对几种常用的纯水制备系统优缺点进行了比较,经过分析、研究,推出“阴床+混床”作为一级反渗透装置后续化学除盐工艺,对比以往常用的反渗透装置后续化学除盐工艺,具有最低的设备投资,最少的酸碱耗量及废水排放量。

    2006年02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湖州市北污水处理厂卡鲁塞尔氧化沟运行效果

    黄海明;

    湖州市北污水处理厂规模3万m3/d,采用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根据污水水质组成,及时调节工艺参数,可使出水满足排放标准。

    2006年02期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