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亮;张怡琼;赵奕涵;张黄沁;刘雨;毛洁;
【目的】利用德尔菲咨询法,探索构建涉水产品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涉水产品卫生监督管理的建议。【方法】结合文献、标准和工作经验初步确定涉水产品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采用德尔菲咨询法抽取12名相关领域从业人员进行2轮咨询,对指标进行评分和筛选,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评价指标权重提出进一步加强涉水产品卫生监管的建议。【结果】2轮咨询从业人员的积极系数均为100%,对指标判断系数为0.662,熟悉程度为0.921,权威系数为0.79;2轮咨询协调系数分别为0.192和0.521(P均<0.05)。通过2轮咨询,最终确定了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构建的涉水产品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示产品监管风险、产品生产风险对涉水产品卫生风险评价影响相对较大,以及产品原料安全性的重要性。【结论】根据涉水产品卫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结果,提出应持续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立体监管机制,强化涉水产品规范使用,探索建立基于原料管理的涉水产品管理模式,并推动涉水产品生产环节现代化改造等加强涉水产品卫生管理的建议。
2025年04期 v.44;No.288 12-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瀚昆;徐恒铎;王超;张春红;盛彦清;
【目的】近年来全氟或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被频繁检出,PFASs是一类具有难降解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其生态风险在国际上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分析PFASs的环境风险以及寻求有效的控制技术迫在眉睫。【方法】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水体中PFASs的分布情况,概括了PFASs对微生物、植物、动物、人体的毒性,并梳理了目前为止主要的PFASs去除技术: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学法,其中物理法主要有吸附与膜分离技术,生物法主要是微生物去除技术,化学法主要是热化学法、电化学法、声化学法、等离子体法、高级氧化法、半导体光催化法以及高级还原法,并分析了各类去除技术的优缺点。【结果】生物法尚处于发展阶段,物理法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化学法具有矿化率高、降解时间短的特点,其中高级还原法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方法,但化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室阶段的研究,并且降解成本较高。【结论】PFASs广泛存在于水体中,并对动植物以及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物毒性。目前对于PFASs的降解技术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综合利用多种降解技术,利用各项技术的自身优势,强化降解效果,降低PFASs反应产物的毒性,为环境中PFASs的去除与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44;No.288 17-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孙健;李露;王媚;李卿;邹磊;刘海燕;
人工湿地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典型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维护简单、景观效果好等优点。【目的】虽然尾水人工湿地存在脱氮除磷效率不高(尤其是脱氮)的问题,但可通过一些措施有效提高处理效率。【方法】文章从提高尾水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主要措施(水生植物、基质、组合工艺、与电化学工艺耦合以及提升反硝化脱氮)进行了总结。【结果】不同水生植物对营养盐具有不同的去除效果,采用不同植物组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尾水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为保证人工湿地较好的净化效果,根据所需去除的污染物可选取高效基质,但需考虑基质吸附饱和后湿地的处理效率降低以及基质费用等因素;实际工程中选择不同类型湿地串联组合可以有效避免一种流态湿地的自有缺陷,提高尾水深度净化的效果;将电化学技术与人工湿地耦合处理尾水虽然能够提升湿地处理效率,但相关研究目前处于小试阶段,离工程应用还有段距离;向湿地系统中添加额外的碳源可以增强人工湿地的异养反硝化能力,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自养反硝化尤其是硫基自养反硝化可以维持湿地高效的氮去除能力,但需考虑湿地出水存在硫酸盐含量偏高以及p H偏低的问题。【结论】在尾水人工湿地实际工程应用中,设计人员应依据不同技术的优缺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保障人工湿地对尾水高效的净化效果。
2025年04期 v.44;No.288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佘步存;杜园园;
【目的】长三角城市群降雨径流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复杂且日益严峻。【方法】研究整合试验和文献数据,系统梳理了长三角城市典型下垫面、功能区的雨水径流污染特征,并量化了指标间的相关性。文章构建的数据集覆盖长三角地区18个城市,包括道路、屋面和绿地3类下垫面,以及交通区、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和文教区5类城市功能区。【结果】化学需氧量(COD_(Cr))、悬浮物质(SS)和总磷(TP)是道路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重点,而TN和氨氮、COD_(Cr)和SS则分别是屋面、绿地径流中需控制的污染指标。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SS与COD_(Cr)、COD_(Cr)与TP在道路下垫面上高度正相关(r>0.5),SS与COD_(Cr)、氨氮与TN在屋面径流中高度正相关,氨氮与COD_(Cr)、TP在绿地下垫面中高度正相关,这为雨水径流多项污染的协同削减指明了方向,并分析了雨水径流污染的控制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结论】研究填补了长三角城市群雨水径流污染特征系统研究的空白,为长三角城市群面源污染协同治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88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戴雷杰;
【目的】管道分布承载了大量的地理环境因素和丰富的拓扑学与图论知识,由于城市不同区域间供水管道的结构差异性与运输效率的不同,使得针对城市供水管网的拓扑结构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选取工作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大量网络系统的研究着眼于拓扑结构的分析,但针对于供水网络系统管道的拓扑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拓宽供水管网的研究领域并进一步提高未来调度的效率【方法】研究基于图论和复杂网络研究的理论选取典型城市——上海市为研究对象,针对上海市11个供水区域的管网拓扑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连接度、成环率及单管风险率3个拓扑指标在供水输配系统安全评价中的适用性,通过space-L法建模并计算各供水区域拓扑指标得分,提出各区域间差异的原因并针对3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从结果来看,连接度与成环率2个指标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整体而言,浦东威立雅的连接度与成环率是划分区域中最高的,崇明则是2个指标值最低的区域。金山区的枫泾镇单管风险率最高。【结论】文章对拓扑指标的研究对供水管网安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识别脆弱环节、评估应急响应能力,提高供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文章率先在供水管网中引入成环率、单管风险率等指标,其评价方法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4;No.288 49-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泽晨;
【目的】饮用水源中频繁检出的碘代造影剂已成为供水行业关注的热点,由于水厂常规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应对,高级氧化工艺因其氧化能力强而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方法】文章系统研究了典型碘代造影剂在紫外/高锰酸钾高级氧化作用下的降解特性,试验选取了碘代造影剂中广泛应用的碘帕醇作为目标污染物,考察了不同p H、高锰酸钾投加量、腐植酸浓度等条件下碘帕醇的降解规律。【结果】结果表明,紫外/高锰酸钾高级氧化技术可快速有效去除水中碘帕醇[拟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obs)=0.003 71 cm~2/m J],单独紫外和单独高锰酸钾氧化的kobs分别为0.001 13 cm~2/m J和0);随着p H值由5.0升高至9.0,碘帕醇降解速率明显变慢(下降了58.42%);不同高锰酸钾投加量下,碘帕醇去除速率随投加量增大而加快,但增幅却明显减缓;不同腐植酸背景浓度下,碘帕醇的降解速率随腐植酸浓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紫外/高锰酸钾高级氧化技术的反应机理主要是依靠高锰酸钾光解产生的活性物质的作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更有利于紫外/高锰酸钾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碘帕醇,但是,具体最佳工艺参数需结合实际工程水质条件进一步试验确定。
2025年04期 v.44;No.288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乐;蔡佳男;王琛;张山风;游晓旭;柴文;
【目的】近年来,地表水中频繁检出四环素类抗生素,由于其在环境中难降解,对人类饮水安全及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采用非均相臭氧(O_3)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抗生素污染水源是有效途径之一,非均相催化剂可有效提高O_3的利用率,催化O_3分解产生氧化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HO·),从而实现高效降解微污染、难降解的有机物,此外非均相催化剂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可去除部分有机物。【方法】通过浸渍煅烧法制备了粉末活性炭负载金属铁、锰(Fe-Mn/AC)的非均相催化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分别以活性炭(AC)、Fe-Mn/AC、O_3、O_3+Fe-Mn/AC这4种体系降解盐酸四环素(TCH)溶液,初步验证了在O_3中增加Fe-Mn/AC催化后有助于提升对TCH的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变量试验优化Fe-Mn/AC催化O_3氧化TCH的反应条件,结果为,当催化剂投加量为0.30 g/L,溶液初始p H值为9,O_3投加量为4.0 mg/L时,能最大化发挥Fe-Mn/AC催化O_3氧化TCH的效果,TCH的去除率可达73.2%。自由基淬灭试验及催化剂活性位点探测试验结果表明,在Fe-Mn/AC催化O_3氧化体系中,主要是通过O_3在Fe-Mn/AC表面的活性位点相互作用产生了自由基活性物质,增加了活性自由基的产量,进而提升了体系对TCH的降解效果。在水源水加标试验中,Fe-Mn/AC催化O_3氧化降解水源水中的TCH,反应20 min去除率可达到82.8%。【结论】O_3+Fe-Mn/AC降解TCH的效果受催化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 H和O_3投加量的影响且存在最佳值;Fe-Mn/AC可以催化O_3产生活性自由基,所以相较于单独O_3体系,O_3+Fe-Mn/AC体系可显著提升对TCH的去除率;Fe-Mn/AC催化O_3氧化在降解含有TCH水源水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025年04期 v.44;No.288 62-7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7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许皓;赵蓓;汪洋;李相宜;蔡佳男;杨杨;李玉仙;
【目的】随着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不断完善,给水微生物安全性和风险管控要求日益提高,当前对净水工艺各单元微生物去除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比较各单元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可使水厂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节各工艺单元。【方法】文章选取北方某市1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和2个采用不同处理工艺的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采集全年4个季节全工艺单元出水和这3个水厂供水范围内不同输送距离的供水管网水样,检测了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和嗜肺军团菌5项指标,结合浑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等水质指标,研究水厂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在保障微生物安全性方面的作用,比较各工艺单元对特定微生物的去除效果。【结果】研究发现,远距离外调水源总大肠菌群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率高于另2个水厂,经各处理单元,到主加氯工艺均可实现100%去除。预氧化工艺的接触时间对微生物的去除效果有直接影响。煤滤池反洗水检出肠球菌,建议将肠球菌作为增强检测指标。超滤工艺能在原水和前置工艺出水水质波动时,保障菌落总数稳定的去除率。【结论】水厂处理各工艺对水源中微生物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建议加强管网末端游离氯监测,并在高温季节调节出厂主加氯量等工艺参数,保障从源头到龙头的微生物安全。
2025年04期 v.44;No.288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常春;徐栋;王昕;邓靖;
【目的】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工业活动密集化的背景下,新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及迁移转化规律已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焦点。因其在污水处理厂中的不完全去除及环境持久性,已在全球地表水中广泛检出,亟需开发兼具高效降解能力与环境相容性的新型水处理工艺。【方法】文章研究了紫外(UV)/Cu(Ⅱ)/亚硫酸盐自氧化工艺对水中典型新污染物布洛芬(IBP)的降解规律,探讨了溶液p H、亚硫酸盐与Cu(Ⅱ)用量对IBP降解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自由基的作用机制,提出了IBP可能的降解途径。【结果】结果表明,UV/Cu(Ⅱ)/亚硫酸盐自氧化工艺对IBP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Cu(Ⅱ)有效促进了UV/亚硫酸盐工艺对IBP的降解,降解速率常数由0.047 64 min~(-1)增加至0.130 51 min~(-1),同时亚硫酸盐分解速率提升。IBP的降解速率与亚硫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弱碱性pH值(8.0)以及较低浓度(5μmol/L)Cu(Ⅱ)均有利于降解。硫酸根自由基(SO·4-)是降解IBP主要的活性自由基,贡献率高达51.64%,而羟基自由基(·OH)的贡献率仅为15.45%。【结论】Cu OH+与亚硫酸盐络合协同UV活化亚硫酸盐,导致更多的SO_4~(·-)和·OH产生,加速了IBP降解。在UV/Cu(Ⅱ)/亚硫酸盐自氧化工艺中,共检出13种IBP的降解产物,由此提出了4种可能的转化途径,包括羟基化、脱羧化、羰基化和脱甲基化反应。
2025年04期 v.44;No.288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景杨;李玉东;王毅;孙永宾;
【目的】HCl土霉素(OTC-HCl)作为一种广谱抗生素,在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其在环境中的残留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吸附作为一种简单稳定、经济高效的技术,被视为去除OTC-HCl的重要方法。然而,大多数吸附剂存在合成方法复杂、介孔结构占比小、吸附容量低等问题,因此,开发合成方便且吸附性能优异的吸附剂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方法】该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以碳酸氢钾(KHCO_3)为活化剂,采用限氧热解方法合成富含介孔结构的生物炭,用于吸附OTC-HCl。【结果】氮气吸脱附分析表明,KHCO_3能赋予生物炭多级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并且介孔比表面积占比最大可至59.7%。模型分析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Sips等温吸附模型与试验数据更加一致,说明吸附过程是多机制的,也是多层次的。根据Sips模型计算出最大吸附量为1 290.0 mg/g。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受p H变化、不同金属离子和不同水基质的影响较小,使用6次后其吸附容量仅下降7.5%。生物炭吸附OTC-HCl以孔填充为主,静电作用和氢键作用等也参与其中。【结论】壳聚糖基生物炭因其大比表面积、丰富的介孔结构和稳定的本体结构,在吸附OTC-HCl过程中展示出高吸附容量、优异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环境耐受性。该研究结果可为KHCO3改性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在抗生素污染修复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2025年04期 v.44;No.288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陈红芳;贺珊珊;马民;黄琦;万年红;刘海燕;计险;周小丹;
【目的】“3060”碳目标的提出,激励各个行业聚焦“双碳”问题。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碳源和碳汇,对其进行核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方法】文章针对运营企业层面,研究污水处理厂碳排放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碳排放特征和碳中和潜力,为污水处理厂低碳运行调整提供依据。文章通过明确运营企业管理范围内碳排放核算边界,结合实际工艺运行情况选取切实可用的碳核算方法和排放因子,对该运营企业管理的8座污水处理厂展开碳排放核算和分析。【结果】研究显示,该运营企业总碳排放量为1.95×10~5 t CO_2/a,总碳排放强度为0.25 kg CO_2/m3。8座污水厂年碳排放量为7 365.8~53 083.1t CO_2/a,碳排放强度为0.17~0.47 kg CO_2/m3。污水处理厂碳排放强度与吨水电耗相关性系数(R~2)为0.94,与吨水药耗R~2为0.91,从工艺类型考虑,碳排放强度表现为氧化沟<厌氧/缺氧/好氧(AAO)<AAO+膜生物反应器(MBR)<曝气生物滤池(BAF),这主要跟工艺运行电耗、药耗相关;按碳源贡献进行修正的污染物削减综合指数、耗氧污染物削减量,均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增强;在采用光伏发电、再生水回用等减排措施后,WWTP1净碳排放强度为-0.022 kg CO_2/m~3。【结论】该运营企业管理的污水厂采用工艺不同,碳排放差异较大,根本原因是受吨水药耗、吨水电耗的影响;在碳排放研究时,应当考虑碳源对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利用厂区环境和工艺优势,该运营企业管理的污水厂可实现厂区运行碳中和目标。
2025年04期 v.44;No.288 98-10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梁言;杨景然;陈阳;石凤;曾鸿杰;
【目的】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污水处理行业不仅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环节,也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领域。因此,明确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状况,并实施低碳化改造,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实际案例,探索污水处理厂的低碳化改造路径,为未来污水厂的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启示。【方法】研究基于国内现有的碳核算理论框架,选取福建某具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福建某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进出水指标、污泥产量、耗电量及药剂消耗量等数据对该污水厂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进行碳排放核算。通过分析该水厂污水处理碳排放核算结果,因地制宜综合厂区地理位置及周边资源,提出了更换低碳碳源药剂、调节运行参数降低碳排放、优化变频调节设备降低功率、光伏改造能源利用4条减碳措施。【结果】经过一系列低碳化改造并稳定运行8个月后再次进行碳排放核算,该污水处理厂的碳排放强度得到了显著降低。其碳排放强度由改造前的0.765 0 kg CO_2/m~3下降至0.710 4 kg CO_2/m~3,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结论】污水处理低碳运行应以微观低碳机理为抓手,通过调节运行参数等手段,辅以新能源发电的使用,共同推动污水处理行业向更加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
2025年04期 v.44;No.288 108-11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8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朱加勇;杨喆程;夏海霞;张薛龙;李鹏;
【目的】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的周边区域正处于快速开发阶段,但在开发初期,各区域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多面临着水温低、负荷小等问题,而国内相关的研究尚显不足。【方法】为探究低温低负荷条件下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优化思路,以北方某新建小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为例,对比其设计规模以及建成投运后实际进水水质、水量情况,通过工艺设计研究及全流程跟踪试验,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技术改造方案。【结果】投运初期,该污水处理厂进水负荷不足设计水平的10%,极端进水水温仅为2℃,导致设备调控困难、微生物活性降低、生物脱氮除磷受到全面抑制,严重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污水处理厂生化系统、曝气系统的优化改造,并新建升温供热系统,改善了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并大幅提高了污水厂的运行效率。设计改造完成后,生物池水温稳定在(15.1±1.3)℃,平均升温10.37℃,综合药耗相对改造前节省了46%,电耗节省45.5万k W·h/年,同时出水可达到《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2013)规定的A排放限值要求。【结论】针对低温低负荷的小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可从减少运行池容、提高污泥负荷、增建升温供热系统等方面开展运行优化,达到稳定运行和节能降耗的目标。
2025年04期 v.44;No.288 119-12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文彦;李保君;涂永辉;
【目的】制备偕胺肟化纳米多孔微球,探索成孔机理,并探究微球对六价铬超强吸附性能,为含铬涂料工业废水处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聚丙烯腈、聚苯乙烯为原材料,基于热致相分离技术制备含纳米孔的微球前驱体,经偕胺肟反应得到偕胺肟化纳米多孔微球(AMS),并研究其对六价铬[Cr(Ⅵ)]的吸附情况。【结果】结果表明,选用二甲基亚砜为稀释剂,聚合物质量分数为2%,可制备粒径均匀的AMS,微球表面粗糙,富含多重纳米孔洞,孔隙率高达89.5%。成孔机理为:快速的淬火冷却,引起显著的Mullins-Sekerka不稳定性,致使产生纳米尺度的二甲基亚砜(DMSO)晶体,最终演化为纳米孔洞。【结论】在p H值为4.0时,AMS对Cr(Ⅵ)具有高的吸附容量(463.9 mg/g),远高于文献报道的其他铬吸附材料,展现出对涂料行业铬污染物的高去除潜力。
2025年04期 v.44;No.288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7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太行;李姝琪;秦树林;郑威城;刘新超;
【目的】己内酰胺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成分复杂的污泥,文章通过研究湿式氧化(WO)处理污泥在不同条件下的无害化和减量化效果以及氧化液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和溶解性有机质(DOM)随温度的组成变化规律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方法】测量WO反应前后己内酰胺污泥的总化学需氧量(TCOD_(Cr))和挥发性悬浮固体(VSS)来表示无害化和减量化效果,气相色谱(GC)搭配色谱柱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对VFAs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耦合三维激发发射矩阵(3D-EEMs)-荧光区域积分(FRI)用于分析DOM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结果表明,相比于86.8%含水率的污泥,97.8%含水率的污泥的TCOD_(Cr)和VSS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3.3%和19.7%,在污泥含水率为97.8%,反应温度为260℃,反应时间为1h,起始氧压为1MPa的条件下,TCOD_(Cr)和VSS去除率最大分别可达到70%和95%以上。乙酸随反应温度的增加而积累,乙酸/挥发性脂肪酸最大达到89.6%。3D-EEMs结合FRI发现位于激发波长(E_x)/发射波长(E_m)=220~235nm/375~410nm和E_x/E_m=290~315nm/375~405nm的己内酰胺污泥氧化液的2种特征荧光峰,反应温度升高使荧光峰向短发射波长移动,DOM中主要成分为类色氨酸、类富里酸和可溶性微生物的代谢产物。UV-Vis结合3D-EEMs分析,波长254nm处UV吸收系数(α_(254))、波长355nm处UV吸收系数(α_(355))、单位DOC浓度在波长254nm处的吸收系数(SUVA_(254))和腐殖化指数(HIX)呈下降趋势,254nm处吸光度与365nm处吸光度的比率(E_2/E_3)和300nm处吸光度与400nm处吸光度的比率(E_3/E_4)呈上升趋势。【结论】WO对己内酰胺污泥的处理效果显著,处理前无需事先脱水,处理后随温度升高氧化液中DOM浓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均下降,腐殖化程度降低,芳香性减弱。温度对于乙酸生成的促进作用明显,乙酸可作为前序污水处理反硝化脱氮的潜在碳源。
2025年04期 v.44;No.288 134-14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俞江波;彭斯涵;郑明霞;李伟英;张越;董志强;
【目的】为探究水热处理对河道底泥减量化及重金属稳定化的影响。【方法】文章以上海东引河河道底泥为试验对象,运用水热试验、重金属总量和形态的测定、毒性浸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河道底泥在不同水热处理条件下的理化特性、重金属(锌、铜、铬、镉、镍、铅)的化学形态、生态毒性和浸出毒性,并对底泥水热重金属稳定化机理作了可能的解释。【结果】在水热处理过程中,底泥发生脱水、脱羟、脱羧、脱氨、芳构化等反应,其H/C比值、O/C比值及p H降低,底泥的减量及稳定化效果提高;同时,底泥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增加、粒径减小利于底泥中水分的释放。水热处理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组分减少并转化为更稳定的组分,导致其环境态毒性和浸出毒性显著降低,污染风险较低或无风险,为后续底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结论】(1)水热温度为260℃和反应时间为3.0 h有利于最大化剥离底泥中有机物,有助于底泥的减量化和稳定化。(2)水热处理促进了重金属在底泥固-液相中的迁移。(3)水热处理促使底泥中以弱结合形态存在的重金属释放到液相后,可能与液相中的阴离子通过沉淀、络合等作用形成更加稳定的矿物质,同时底泥中的部分有机物质反应后产生的芳香基团与重金属生成强健化合物使其更加固定,从而降低了底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和生态毒性。
2025年04期 v.44;No.288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聂世勇;黄志金;王建芹;
【目的】开展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工作,对河道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上海市城区河道外环西河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8种重金属(Cd、Cu、Pb、Zn、Hg、As、Cr、Ni)的含量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重金属进行溯源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外环西河底泥重金属Cd、Cu、Pb、Zn、Hg、As、Cr、Ni的平均质量分数为0.11、24.26、24.40、76.91、0.07、6.93、85.52、69.57mg/kg,Cd、Cr、Hg在河道底泥中分布极不均匀。地累积指数评价发现,河道底泥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依次为Ni>As>Cr>Pb>Cu>Cd>Zn>Hg,所有点位底泥中Ni为轻度污染,部分点位的Hg、Cr为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显示,W10、W11点位重金属Hg为较高风险,Cd为中等风险,W12、W13、W16、W17点位的Hg、W18点位的Cd生态风险为中等风险,生态风险主要以重金属Hg、Cd、As、Ni等贡献为主。Pearson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Pb、Cu、Zn可能与交通运输有关,重金属Cr、Ni可能与工业生产有关,重金属Cd、Hg可能与大气污染有关。【结论】城区河道底泥可能受到复合污染,建议重点关注Hg、Cd、As、Ni等重金属变化情况。
2025年04期 v.44;No.288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3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金鑫;姜秀艳;谢毅;
【目的】为了解决河道的初期雨水污染问题,【方法】以即墨区墨水河下游段初期雨水调蓄工程为研究对象,从初期雨水准确分离以及调蓄处理切入,选择了合适的初期雨水收集和处理模式,采用芝加哥雨型进行了设计暴雨时程分配雨型的分析,系统地进行了初始雨水截留量和截留流量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初期雨水分离装置设计、调蓄池设计及运行模式状态等关键技术要点,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技术支持。【结果】项目实施后,初期雨水截留效果明显,收集到的初期雨水化学需氧量质量浓度达到300~800 mg/L,总氮质量浓度达到2~8 mg/L,悬浮固体质量浓度达到200~500 mg/L。【结论】对墨水河水质由Ⅴ类提高至Ⅳ类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44;No.288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彭展;谢依廷;张玥;黄世全;黎继红;
【目的】以湖北某村镇污水处理工程项目为例,对纯膜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磁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村镇生活污水的设计参数、处理效果和效益进行分析,分析该组合工艺在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上的适用性。【方法】项目设计总处理规模为4 000 m~3/d,在3个村镇生活污水收集点附近各建1座污水处理站对各个站点的村镇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设计采用预处理+纯膜MBBR+磁混凝沉淀处理工艺对该污水进行处理。【结果】该系统工艺对化学需氧量(COD_(Cr))、氨氮和总磷(TP)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71%、80.38%和90.82%,设计出水主要指标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要求。该系统的生物工艺采用纯膜MBBR,MBBR池后端不设二沉池且无污泥回流装置,泥水分离和深度处理单元通过磁混凝沉淀池工艺完成。吨水直接运行成本较类似工艺经营成本更省。【结论】该组合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方便、流程简单、占地小、投资省和运营费用低等优点,不仅适用于进水低氨氮的提标改造等项目(一般进水氨氮≤8 mg/L),也适用于村镇污水等进水氨氮较高的情况,可为我国村镇生活污水及分散污水高标准处理与回用提供设计借鉴与案例参考。
2025年04期 v.44;No.288 166-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文康;
【目的】2019年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为40万m~3/d,要求出水水质由一级A标准提升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水标准(总氮、悬浮物质、粪大肠菌群不低于一级A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不低于30.0、1.5、6.0、0.3 mg/L)。【方法】在分析现有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了配水系统、反冲洗系统、滤池系统的短板,通过调整回流比、减小滤料高度、更新滤头和滤料等方式对现状滤池原位改造,通过新建高效沉淀池和改造预处理系统强化了预处理的处理效率,通过新建反硝化生物滤池和微砂沉淀池保证总氮和悬浮物质的达标。【结果】改造后工艺可有效地去除水中污染物,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结论】提标改造工程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充分挖掘原有工艺的处理潜能,单位新增用地面积仅为0.035 m~2/(m~3·d~(-1)),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类似污水处理厂提供了曝气生物滤池的系统评估方法、原位挖潜改造途径和极限用地下的脱氮能力提升路线。
2025年04期 v.44;No.288 17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谭愫韵;
【目的】佛山市某污水处理厂现状出水“一级B标准”已不能满足《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排放水质要求,同时为配合佛山市政府规划中轴线北门户中枢建设,降低污水厂运营对周边环境影响,佛山市某地上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同时改建为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方法】污水厂的设计综合处理规模为10万m3/d,出水不仅需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修改单(2006年发布)的一级A标准,还必须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和《汾江河流域水污染排放标准》(DB44/1366—2014)中较为严格的标准,另外氨氮需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水标准的1.5 mg/L,并预留出水提标至Ⅳ类水标准的地下设施空间,水处理工艺采用“预处理+复合式厌氧/缺氧/好氧(AAO)生化工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磁混凝高效沉淀池+紫外接触消毒渠(辅以次氯酸钠)”,除臭工艺采用“生物除臭+离子除臭+全过程根源除臭”并首次引入智慧污水厂应用。【结果】该工程运行至今出水和大气能稳定达标,与原厂相比释放约64 000 m2的绿地作为市政公园,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同时保证工艺顺畅、交通便捷、良好景观视觉效果,智慧污水厂的应用亦提升了行业智能化竞争力。【结论】该工程是佛山市第一间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为佛山市示范工程,亦评选为“双百跨越”第三期污水处理标杆厂,文章主要介绍其设计方案、工艺流程、设备参数和运营情况等内容,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44;No.288 182-18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潘铁津;解斌;刘静;黄俊;
外水入侵已成为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严重影响系统的运行效能,导致水质净化厂进水浓度降低以及管网高液位运行,与国家大力倡导的低碳社会建设相悖。GM水质净化厂作为G区的主要污水处理设施,位于MZH河上游,服务片内污水以重力排放为主,中下游污水管埋深较深;另外,片区三面环山,水系发达,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外水入侵现象较为明显。【目的】近年来,G区致力于外水剥离工作,为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文章以HX路干管为研究对象。【方法】结合模型模拟+数据分析2种技术手段,利用水量平衡法和模型校核法,定量评估干管上的外水入侵量,并结合过往检测,监测和踏勘等资料,进一步锁定外水入侵的范围,定位外水入侵的管段。【结果】结果表明,HX路干管服务范围内,其上游主要存在污水未收集的问题,约7 000 m~3该收集的污水直接进入截污箱涵;而下游主要存在外水入侵的问题,约3 000 m~3外水流入到HX路干管,且发现管网局部位置处输送能力不足。【结论】在面对流量计欠缺但液位计充足的条件下,文章总结出了一套可持续,可推广的经验和方法来有效定量识别外水入侵问题,为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推动低碳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长远价值。
2025年04期 v.44;No.288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辉;顾春平;谈巍;
【目的】为了解决水厂污泥脱水车间板框压滤机在处理经过浓缩池浓缩后的排泥水时,由于进入板框压滤机的泥水浓度偏低,从而造成产泥效率不佳的问题,并为具有类似工艺且需优化泥线生产环节的水厂提供有效建议和方法。【方法】文章分析了水厂泥线工艺段的主要环节,通过理论公式分析得出提高沉淀池排泥水浓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结合实际工况,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选择合适的仪表,在平流式沉淀池选择恰当的安装位置,以及在浓缩池安装线缆式污泥界面仪的过程。同时,将平流式沉淀池的排泥机从传统的单一往返运行模式调整为根据排泥水浓度动态运行模式,并对浓缩池的排泥频率和排泥时间做出调整。【结果】实践表明,经过上述的优化,进入板框压滤机的泥水含固率由2%稳定提升至5%,单批次板框压滤机的出泥绝干量增加40%,每月浓缩池上清液减量排放约为20 000 m~3。该系统优化对水线生产无不利影响,退水指标符合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DB31/199—2018),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结论】综上所述,通过对水厂泥线的主要环节进行工艺调整,可以使得水厂泥线生产系统稳定高效,浓缩池上清液各项退水指标稳定达标,其减排也大幅降低了厂用水比例,成为水厂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
2025年04期 v.44;No.288 19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