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言

  • 浅议城市供水行业发展之“直饮水”现象

    高伟;韩梅;张岚;崔福义;章林伟;李圭白;

    在城市供水行业,“直饮水”现象广受争议。文中通过梳理市场上各种饮用水类别,从处理技术、水质指标、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和行业性质等方面讨论如何科学认识各类饮用水,进一步探讨城市供水行业的职责和定位,以期引导社会和百姓科学认识城市公共自来水与市场上商品“直饮水”之间的区别,共同促进城市供水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1期 v.42;No.257 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净水技术前沿与热点综述

  • 供水系统安全保障与韧性城市建设综述

    张国晟;刘洪波;张显忠;

    城市发展的日益扩大为城市供水系统带来了新的需求和风险,为应对这些问题,供水系统应当具备较强的韧性以确保供水安全。文中从城市供水系统常态下的抗性以及突发事故下的韧性两方面论述了目前研究的供水安全保障韧性化建设技术。并通过分析某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建设实例,提出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保障与韧性建设的重点在于供水韧性范围的确定和提升,以及供水系统高效协同管理的实现。

    2023年01期 v.42;No.257 8-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原水预处理中高铁酸钾及其改良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徐冠虎;王洪波;王宁;李梅;张伟;白毛毛;

    近年来高铁酸钾(K_2FeO_4)作为一种绿色水处理剂在原水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K_2FeO_4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各种有机及无机污染物,并且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药剂投加量、pH、反应时间等因素有关。K_2FeO_4具有选择性氧化以及不稳定等不足,因此,发展了K_2FeO_4的强化技术与联用技术。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K_2FeO_4联用技术与强化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其中Fe(Ⅲ)与K_2FeO_4作用明显,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率的同时减少了水处理过程中K_2FeO_4的用量,大幅降低了处理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2023年01期 v.42;No.257 15-2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过碳酸钠催化体系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张微薇;武海霞;刘若愚;方明龙;石智如;

    过碳酸钠(SPC)具有稳定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其作为高级氧化剂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单独使用SPC氧化处理废水效能低下,采用合适的催化SPC方法可大大提高其处理环境污染物的效果。文章综述了近年来SPC催化技术在处理水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物理法催化技术的应用,对各种技术的反应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处理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类催化SPC技术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就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3年01期 v.42;No.257 22-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快速小型柱测试应用于水处理吸附试验综述

    康瑶瑶;连军锋;江冲;张淼;朱易春;

    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存在和危害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颗粒活性炭(GA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吸附各类污染物,活性炭吸附床是水厂去除此类物质最常用的工艺之一。快速小型柱测试(RSSCT)是为了确定实际规模吸附床对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容量和活性炭用量设计的一种实验室规模的试验装置。文中综述了RSSCT装置、设计的两种模型以及污染物初始浓度、空床接触时间、吸附剂用量和粒径等各因素对污染物穿透曲线的影响。重点考虑了天然有机物(NOM)在水体中对目标污染物的竞争作用,分析了竞争机制,NOM通过对GAC活性位点的直接竞争,改变吸附剂GAC的孔径分布以及表面电荷,同时还会与水体中污染物和其他杂质离子络合,进而对吸附系统的性能产生影响。从RSSCT装置的模型设计、影响因素和竞争机制来分析装置的性能,进而为实际GAC吸附床工艺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01期 v.42;No.257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在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尾水深度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项焱;姜红;魏宏斌;刘霞;邹平;

    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尾水或其采用反渗透(RO)脱盐中水回用过程中产生的浓水的再处理已成为废水处理的一大难题。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具有工艺简单、催化效率高、催化剂可重复使用、操作管理方便、经济高效的优点。文中系统总结了近20年来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尾水的小试、连续流及中试研究成果,包括在难降解有机废水生化尾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效果,总结了高效非均相臭氧催化剂及最佳反应条件等影响因素,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帮助。

    2023年01期 v.42;No.257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水源与饮用水保障

  • 反渗透工艺对地表水中硝酸盐去除的效能及应用可行性

    黄俊亮;刘成;王胜涛;赵长伟;邱超;陈卫;

    结合某市水厂水质特征和实际情况,现场搭建5 m~3/d的反渗透中试装置,连续运行去除硝酸盐效能验证及应用模式探究,分析反渗透在地表水硝酸盐去除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产水率下,反渗透对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去除率稳定在95%左右。为保证装置稳定运行,减轻膜污染,确定最佳产水率为75%,并在该产水率下连续运行2个月,硝酸盐去除率仍能达到90%以上,出水水质完全符合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但泵后压力逐渐升高,脱盐率有所降低,单位水处理电耗达5.65 kW·h。反渗透在地表水硝酸盐去除中,可采用部分处理方式,设置在过滤单元之后消毒单元之前,但针对浓水的安全处置需要慎重。

    2023年01期 v.42;No.257 51-59+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水厂絮凝剂投加量

    刘旺;魏郭子建;施常洁;李聪;张云澍;章凯;

    文中选取了太湖地区某水厂原水水质及过程工艺水质与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的360条原始数据样本,采用异常值剔除、空缺值的填补及偏态分布纠正,对该样本进行了预处理及数据清洗从而得到原始数据集。建模前使用了相关系数法分析评价了各水质指标对絮凝剂PAC投加量的影响程度,根据分析评价结果以及混凝基础理论,选取了对絮凝剂PAC投加量影响较大的部分水质指标作为建立投加量模型的建模数据集,其中80%作为训练集,20%作为验证集检验模型泛化能力。模型采用BP神经网络,使用遗传算法对网络的结构及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使用最优模型对絮凝剂PAC投加量进行预测。模型在验证集72个样本上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3.78 mg/L;训练集288个样本平均绝对误差为2.75 mg/L,结果表明模型能有效拟合絮凝剂投加量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年01期 v.42;No.257 6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6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季节规律和二次供水模式的饮用水水质安全风险

    张骏鹏;王一廉;

    对上海某区域管网9个管网采样点和13个二次供水采样点,进行30项水质指标,包括化学指标、生物指标、感官指标等连续一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浦东供水片区的主要水质安全风险点为微生物指标;其中,菌落总数和异养菌菌落总数受季节影响较大,夏季在居民龙头水处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针对二次供水不同供水单元研究结果表明,水池水箱、街坊管道和立管均会对水质产生影响,其中工频加水箱供水模式4~6楼用户龙头水质存在较高的生物安全风险。针对528个样本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指标主要受总氯和温度影响,因此,通过小区改造控制余氯衰减是保障二次供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针对528个样本数据,统计分析针对不同菌落总数达标比例的总氯控制限值,总氯质量浓度需≥0.09 mg/L时,95.20%样本细菌总数达标;总氯质量浓度≥0.15 mg/L,97.55%样本细菌总数达标;总氯质量浓度≥0.30 mg/L,99.07%样本细菌总数达标。针对不同供水区域的总氯情况,选择相应的改造模式,降低余氯衰减的速率,是提升水质安全保障的重要途径,该研究为后续二次供水改造及水质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2023年01期 v.42;No.257 69-7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污水处理与回用

  • 基于碳减排的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最佳技术路线分析

    盛德洋;朱洁;安东璇;胡维杰;陈洪斌;

    按照IPCC提供的计算方法,选取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放因子,以污水厂浓缩污泥为起点,比较了3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深度脱水+填埋、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厌氧消化+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从碳减排的角度提出了最优选污泥处理处置的全流程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浓缩污泥VS含量在50%~65%时,从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看,深度脱水+填埋路线是高碳排放处理处置方式,且会产生二次污染,应尽量避免;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和厌氧消化+脱水+干化焚烧+填埋/建材利用路线的碳排放强度仅为深度脱水+填埋碳排放的约20%,且后者略低。研究认为,浓缩污泥经过厌氧消化后干化焚烧,残留的焚烧飞灰建材利用是最佳的碳减排处理处置技术路线,且当浓缩污泥VS含量和污泥脱水后含水率达到一定要求时,可以实现污泥处理处置全流程碳中和,应加快推广应用。

    2023年01期 v.42;No.257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2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加热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脱氮性能的影响

    曾敏静;曾玉;龙焙;程媛媛;吴俊峰;任帅;刘永;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AGS)无机高氨氮废水脱氮系统,考察了冬季不同加热方式对AGS脱氮性能及稳定性的影响。在前40 d的运行过程中,仅靠序批式反应器(SBR)内加热棒加热无法有效维持水温,常会观察到颗粒破碎产生的絮状污泥,且胞外聚合物(EPS)波动较大、氨氧化细菌的活性明显减小,AGS对总无机氮(TIN)的去除率在28.3%~60.4%。41~86 d,反应器-进水箱联合加热可使水温维持在30℃左右,反应器内絮状污泥逐渐减小,颗粒结构趋于致密,EP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比好氧速率等指标逐渐趋于稳定。72 d后AGS对TIN的去除率上升至90%以上。温度对AGS的沉降性能、外投碳源利用率、总磷(TP)去除及反硝化细菌丰度影响不大,但对脱氮效率及硝化细菌丰度有明显影响。两种加热方式下亚硝化菌属(Nitrosomonas)丰度经历了先明显减小后显著增大过程(由3.51%降至0.69%,再升至14.64%),以Thauera为代表的反硝化细菌丰度保持在50%左右。利用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工作温度差异,87、88 d考察了硝化阶段加热、反硝化阶段不加热对AGS脱氮性能的影响,发现AGS对TIN的去除率在86%以上,并可节约18.2%加热能耗。

    2023年01期 v.42;No.257 83-9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响应曲面法对优化侧向回流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去除氨氮的效果模拟

    汪晨晨;程方奎;吕锡武;

    针对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设计了侧向回流一体化生物膜反应器,缩短了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减小了设施占地面积。文章从优化反应器对氨氮的处理效果出发,运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建立了关于氨氮去除率的数学模型,以寻求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填料填充率和气水比的最佳参数组合。响应曲面法的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显著性顺序为填料填充率>水力停留时间>气水比,并且填料填充率与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与气水比、填料填充率与气水比的交互作用均为显著。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6.98 h、填料填充率为39.67%、气水比为7.73时,侧向回流一体化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率为97.70%,验证试验结果为98.09%,与模型预测值偏差仅为0.39%。

    2023年01期 v.42;No.257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生素对硝化污泥系统的影响及其去除特性

    刘梦梦;郭宁;刘雨昊;朱兆亮;

    硝化污泥系统能够有效去除多种抗生素,然而抗生素对硝化污泥系统运行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仍不明确。采用硝化污泥系统降解抗生素磺胺甲恶唑(SMX),考察系统中不同质量浓度SMX(0.1、1.0、10.0 mg/L)的去除效果,研究SMX对硝化污泥系统运行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的SMX(0.1、1.0、10.0 mg/L)去除率分别为93.60%、91.54%、89.22%,硝化污泥系统能够较好地适应SMX的压力冲击,不同SMX浓度条件下化学需氧量(COD_(Cr))和氨氮的去除率均高于90%。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SMX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越大,0.1 mg/L和1.0 mg/L SMX的去除是氨氧化细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unidentified_Nitrospiraceae]和优势菌[球衣菌属(Sphaerotilus)、动胶菌属(Zoogloea)、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共同作用的结果,而10.0 mg/L SMX的高效去除可归因于陶厄氏菌属(Thauera)、固氮弧菌属(Azoarc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富集。

    2023年01期 v.42;No.257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工业水处理

  • 水解酸化+AAO+混凝沉淀+臭氧-BAF工艺在综合产业园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邱迪;陈卓;李茜;范加良;

    针对综合产业园废水处理项目进水水质成分复杂、可生化性较差、水质水量波动较大的特点,以潜江某综合产业园废水处理项目为例,介绍了该工程的废水特性、废水处理工艺、主要设计参数和运行效果,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污水处理运行费用。污水经“水解酸化+AAO+混凝沉淀+臭氧-BAF”工艺处理后,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可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污水处理厂投资为4 826元/m~3,设计工况下运行费用为1.399元/m~3,实际低进水水质工况下的运行费用为0.755元/m~3。相关经验可为排水企业种类较多、具有相似水质特征的综合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42;No.257 107-11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电化学氧化工艺处理高氨氮制药废水

    侯鹏飞;陈晓飞;祁浩杰;闫志斌;雷诣涵;邢佳枫;

    采用电化学氧化工艺处理某制药厂高氨氮废水,考察了初始pH、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弱碱条件下,增加电解质浓度、提升电流密度和减小极板间距等措施有利于降解性能的提升。基于废水处理效果及能耗综合考虑,确定了最佳的操作条件:初始pH值为8.0,电解质质量浓度为6.0 g/L,电流密度为20 mA/cm~2,极板间距为1 cm,电解时间为3.0 h。在此条件下,废水氨氮、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效率分别为84.76%、45.93%,运行能耗为69.12 kW·h/m~3,运行电费为55.30元/m~3。通过该方法处理高氨氮制药废水,可在降低废水氨氮的同时,实现废水中大量有机物的去除,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023年01期 v.42;No.257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预处理软化工艺的试验与优化

    温佳琪;何志军;平金同;何思源;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前端需设置预处理段去除悬浮物、钙镁硬度等,以达到后续除盐设备的稳定运行要求。以某电厂生产过程中的脱硫废水作为原水,通过现场批次试验,分析了NaOH+Na_2CO_3、Ca(OH)_2+Na_2CO_3两种软化方式在pH值为10.5时对Mg~(2+)、Ca~(2+)的去除效果。前者出水Ca~(2+)质量浓度能控制在23.20 mg/L,Mg~(2+)质量浓度控制在73.65 mg/L;后者出水Ca~(2+)质量浓度能控制在16.00 mg/L,Mg~(2+)质量浓度控制在7.35 mg/L。采用NaOH+Na_2CO_3组合软化方式形成的污泥约为Ca(OH)_2+Na_2CO_3组合加药方式污泥量的37.95%,但后者沉降速率较高。对于低镁脱硫废水,采用NaOH+Na_2CO_3组合加药方式较为经济。

    2023年01期 v.42;No.257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其他水系统研究与应用

  • 铁碳微电解材料微污染水体净化试验研究

    崔晓宇;张朋飞;彭文启;骆辉煌;赵进勇;

    我国部分城市中小河湖由于流量小、补水少等原因,形成了微污染水体,此类水体自净能力弱,易发生富营养化和黑臭等现象,从而影响城市水体的水生态环境功能和景观使用功能。文中使用自制铁碳微电解材料开展微污染水体修复试验研究。首先通过小试试验筛选最佳工艺条件,即材料投加比为10∶100(材料体积∶水体积)、反应初始pH值为7.0和反应时间为8.0 h,此条件下NO~-_3-N、TN、TP及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2%、86.3%、99.1%和68.8%。随后利用该微电解材料开展实际自然景观微污染水体原位修复试验,通过铁碳微电解材料的投加,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大幅度减少,并可原位持续修复70 d以上,水体中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4.9%、81.4%和高于91.0%。与此同时,微电解的电化学特性对藻类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抑制作用,叶绿素a质量浓度由初始的288.64μg/L降至59.60μg/L,去除率达到79.0%以上,并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含量持续降低。该研究扩大了铁碳微电解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微污染水体净化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2023年01期 v.42;No.257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0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丘里管空化生成微米气泡的试验

    阳希颖;黄广源;宋煜晨;蔡康贝;尹俊连;王德忠;

    微米气泡在工业中应用广泛,采用文丘里管空化产生微米气泡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等优点。为探究文丘里管空化过程微米气泡的生成规律,文中以水为介质、高速摄像为测量手段,探讨了空化数对于微米气泡尺寸分布的影响。试验发现:空化程度最剧烈时气泡直径分布最广,在20~230μm,并服从多元高斯分布;随着空化数的增加,空化程度有所降低,气泡Sauter平均直径增加而气泡数量降低。此研究为空化生成微米气泡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3年01期 v.42;No.257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型式认可试验水的调配方法

    王琼;刘然;上官欣欣;姚伟;吴惠仙;

    船舶压载水的管理对于阻止引入非本地物种至关重要。为了符合《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控制与管理公约》提出的D-2排放标准,船上安装的压载水处理系统必须经过相关主管机关的型式认可。在型式认可过程中,试验用水作为重要试验介质,是验证压载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的重要保证。为了达到公约中试验用水的要求,经常利用添加剂调配试验用水。尽管已有试验用水的特定指标限值要求,但并未指定调配方法。不同的调配方法对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处理结果有直接影响。为了建立一种稳定的、可复制的试验水调配方法,文中分别在实验室小试与岸基试验中,开展了试验水调配,对比研究了调配前后目标调配指标的提升效果,同时,评估了可反映水质性质变化的总残余氧化剂(TRO)和紫外透光度(UVT)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在淡水和半咸水试验中,调配后试验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性有机碳(POC)和总悬浮物(TSS)的质量浓度分别超过了6、5 mg/L和50 mg/L,可见添加木质素磺酸钙、玉米淀粉和高岭土组合的配水方案不受试验水体类型的影响,且调配后TRO和UVT变化不显著。调配过程中,添加物的损耗较小,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目标量为120%)差异不显著。但岸基条件下大体量配水也有挑战性,配水后TSS的实测值往往低于120%的目标添加量。究其原因为大体积试验水混合不均匀,因此,需在配水后采取曝气等混匀措施,以保证配水效率。

    2023年01期 v.42;No.257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城镇给排水工程设计案例专栏

  • MBR工艺在制药行业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应用案例

    曾光荣;李健;

    MBR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泥水易分离等优点,可用于解决制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难生化、有机污泥易膨胀的问题。采用生物处理+MBR膜池相结合的处理方式,结合规模为8 000 m~3/d的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实例,对工艺设计及运行经验进行总结。经过近一年的投产运行,COD_(Cr)质量浓度由进水的8 700~9 300 mg/L降到出水的270~290 mg/L,SS质量浓度由进水的3 600~4 250 mg/L降到出水的170~190 mg/L,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要求。通过本案例实际运行经验,MBR工艺在处理高盐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对同类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2023年01期 v.42;No.257 153-15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某多效能全地下式污水厂集约化设计方案

    张彪;赵健;周昕怡;

    由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及土地利用价值高,近年来国内建设了一批地下式污水处理厂。保定某污水厂处理规模为8万m~3/d,现已满负荷运行,2022年启动二期扩建工程。二期工程污水处理设计规模为10万m~3/d,污泥处理设计规模按照18万m~3/d的污水处理需求考虑,再生水规模为10万m~3/d,并建设一座4万m~3的初雨调蓄池。二期工程地处市区,用地分散且不规则,设计方案共设置全地下箱体两座。1#箱体内设置预处理区、污泥处理区、初雨调蓄池,污泥处理选取“高压板框+低温干化”工艺;2#箱体内设置生化处理区、深度处理区,深度处理选取“气浮池+超滤/中间提升+臭氧及加氯接触+紫外消毒”工艺。2个箱体功能分区,构(建)筑物集约化布置,实现了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污泥集中处理、初雨调蓄、文娱休闲等多方面功能需求。

    2023年01期 v.42;No.257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多点进水AAO-A+MBR工艺在低C/N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应用

    沈超;任玉辉;

    海宁丁桥污水处理厂四期工程处理规模为5×10~4 m~3/d,进水中工业废水占比高达50%,进水C/N较低。根据现有用地、进水指标及工艺运行情况,新建初沉发酵池+多点进水AAO-A+MBR工艺系统,采用多点进水耦合乙酸钠投加的多碳源分配脱氮保障方法,同时采用了将曝气池溶解氧控制在较低水平的策略。投入运行一年多,在进水COD_(Cr)、氨氮、TP、TN、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4.0、29.30、3.09、31.60、126.3 mg/L的情况下,出水COD_(Cr)、氨氮、TP、TN、S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6.2、0.31、0.23、7.72、5.1 mg/L,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单位直接运行成本为0.533 0元/m~3,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023年01期 v.42;No.257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9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城镇水系统全流程水质监测技术专栏

  • 饮用水中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样品保存方法

    李璐璐;王园媛;吕佳;张岚;

    为了解水样中卤代苯醌的最佳保存条件,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文中以12种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为研究对象,针对通用保存温度(常温、4℃)、常见采样容器材质(棕色玻璃容器、棕色聚丙烯容器)和常用保存剂(抗坏血酸溶液、甲酸溶液、硫代硫酸钠溶液)对水样中卤代苯醌类物质的影响进行考察。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检测发现,使用棕色玻璃容器采集并向水样中添加甲酸、冷藏运输能明显提高水样中卤代苯醌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检测实际样品中卤代苯醌的浓度水平时,使用棕色玻璃容器采集,采集后立即加入甲酸以降低pH、进行脱氯处理,并在低温冷藏条件下运输,5 d内检测,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023年01期 v.42;No.257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IC-MS和UHPLC-MS/MS方法测定地表水中丁基黄原酸和苦味酸

    吴杰;温才裕;吴斌;

    建立了直接进样离子色谱-质谱(I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地表水中丁基黄原酸和苦味酸的方法,2种方法简便易行,且灵敏度高。比较了2种方法测定丁基黄原酸和苦味酸的检出限、准确度和精密度,并用这2种方法同时分析了22份实际水样品中丁基黄原酸和苦味酸的质量浓度,结果均未检出。2种方法均能满足检测的要求,通过试验结果发现UHPLC-MS/MS法的检出限低于IC-MS法,但不能同时检测丁基黄原酸和苦味酸,而IC-MS法在符合方法要求的同时,可一次性检测这2种物质。因此,在要求同时检定水样中丁基黄原酸和苦味酸2种有机物时,推荐优先使用IC-MS法。

    2023年01期 v.42;No.257 181-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别报道

  • 对标国际,标准引领——从源头到龙头的高品质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技术与管理

    王圣;赵欣;姜蕾;王铮;张双翼;阮辰旼;耿冰;

    <正>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安全是上海城市安全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十一五”以来,上海市供水安全保障在水源、水厂、管网、二次供水以及龙头水等全链条各个环节积累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示范应用等科研以及管理运行成果。在水源地原水改善、水处理工艺提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二供改造和运维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很多突破,不断提高了居民供水水质和保障能力。在政府、企业以及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饮用水综合合格率由2010年的91.77%提升到2020年的99.79%,臭和味合格率由84.19%提高到98.37%,显著提升了上海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和饮用水品质,保障了2 400万人口供水安全。

    2023年01期 v.42;No.257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4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